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近年来,大理州围绕民族文化立州、民族文化建州的发展思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大理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项,省级59项;拥有国家级传承人6名,省级94名。有8个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68位民间艺术家被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分别命名为高级音乐师、舞蹈师、美术师,59位民间艺人被命名为“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从2012年起,对州级传承人每年给予2000元补助。2011年被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二)民族文化活态保护与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机结合
每逢重要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庆期间,全州各县纷纷组织开展原生态民族歌舞展演、民族歌舞会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展演等活动。州府每年组织“三月街文艺会演”,每周五在开发区明珠广场和大理古城文化馆同时开展周末广场文化活动,举办民族服饰展演、大本曲演唱、白族民歌对唱、洞经音乐演奏等演出活动;云龙县每年组织山地白族原生态歌舞展演、吹吹腔展演;剑川县将石龙霸王鞭推广到群众健身舞中;南涧县利用文化广场普及推广“跳菜舞” “彝族打歌” “彝族山歌”;弥渡县在文化广场活动中推广普及弥渡花灯、弥渡民歌;云龙县在功果桥镇和长新乡组建了8个民间吹吹腔艺术团,坚持开展传承和表演活动;剑川县每年举办石宝山歌会等。
(三)以白剧为代表的戏剧、语言传承发展(www.xing528.com)
2008年,白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0多年来,大理州白剧团先后创作演出了《苍山红梅》 《洱海花》等上百台大小剧目,荣获“文华新剧目奖”“曹禺剧目奖”、中国戏曲电视“金鹰奖”等。叶新涛、杨益琨等白剧艺术家先后荣获“文华表演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出版了《白剧风采》 《白剧艺术散论》等研究专著。剧团坚持送戏下乡,开展白剧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大理市少年艺术学校和大理市下关四小设立了“白剧传承基地”。在白族语言的保护传承中,大理电视台开办了白语电视栏目《白族大本曲联播》,大理州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经典大本曲》 《口述大理》等五档节目。州外事办积极着手精选编印适用外事活动的白语词句。大理州、漾濞县、剑川县等开展推广双语教学。
(四)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继承培育
大理市成立了白族文化传习所,坚持举办大本曲、三弦、唢呐培训班,赵丕鼎、张亚辉等非遗传承人常年开展传唱活动;云龙县举办了吹吹腔等培训活动,培训学员达300人次;南涧县建成6个彝族跳菜传承培训基地;大理市、漾濞县开展了民族歌舞进校园、进机关等“七进”活动;云龙功果桥镇汤邓村完小等学校开展了“吹吹腔演唱进校园”活动;弥渡县编辑出版音乐教材《弥渡花灯民歌》,并将弥渡花灯民歌作为全县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南涧县在县职业高中开设“彝族跳菜”文化培训班,将彝族跳菜、彝族剪纸等民间技艺带进校园。
(五)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精品创作成绩斐然
白族舞蹈《喜悦霸王鞭》和苗族舞蹈《嘎蒙卡兜》在第十六届“群星奖”决赛中,双双荣获作品类“群星奖”;大理州《洱海歌手大奖赛》荣获项目类“群星奖”;彝族舞蹈《“琴”歌》、白族声乐节目《商够阿白刷》荣获2013年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大型民族音乐史诗《绕三灵》荣获云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