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分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一)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所谓“外生经济周期理论”,是“内生经济周期理论”的对称,它是一类用经济体系以外的因素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它认为经济周期不是由经济体系本身的因素引起的,而是由某些外在因素,例如太阳黑子和气候的变化、科学技术重大的创造发明以及人口的变动等所引起的。
1.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
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是指一种用西方发达国家政治活动周期来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原因的理论。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政治家们为了有利于赢得选票而制定不同的经济政策,由此而引起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由于这种经济周期是随着选举的政治周期而发生变动的,故而称之为政治性经济周期。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策制定者为了在选举中获胜,往往从选举的需要出发来制定经济政策。一般说来,在选举之前经济形势的改善,特别是失业率的降低,有利于现任政府连选连任。因此,现任政府就要在选举之前采用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这类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这就引起了选举前的经济繁荣。在选举之后,为了制止这种繁荣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般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从而又会引起经济萧条。
2.太阳黑子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杰文斯以及穆尔等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于太阳黑子变化这一自然因素引起的。这种理论认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而农业生产的状况又会影响工业及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决定了经济的周期性。具体来说,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就使农业生产减产,农业的减产影响到工业、商业、工资、购买力、投资等方面,从而引起整个经济萧条。相反,太阳黑子活动的减少则使农业丰收,整个经济繁荣。他们用长期中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经济周期基本吻合的资料来证明这种理论。
3.创新理论
这是一种用技术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例如,采用新生产技术、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开辟新产品、新市场等。这种理论首先用创新来解释繁荣和衰退。这就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大,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的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经济衰退。直至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
(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所谓“内生经济周期理论”,是用经济体系本身内在的因素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的总称。这类理论从经济体系本身寻找经济周期的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是由货币、消费、私人投资和政府开支等经济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过度理论、消费不足理论、心理周期理论、纯货币理论和乘数—加速原理等经济周期理论都属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1.投资过度理论
这种理论主要强调了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生产结构的不平衡,尤其是资本品和消费品生产之间的不平衡。人们把当期收入分成储蓄和消费两部分,消费的部分直接去购买消费品,储蓄的部分则进入资本市场,通过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种金融机构进入各企业经营者手中,被投入到资本品购买和生产之中,这一过程就是投资。如果利率政策有利于投资,则投资的增加首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的增加以及资本品价格的上升,这样就更加刺激了投资的增加,形成了繁荣。但是,这种资本品生产的增长要以消费品生产下降为代价,从而导致生产结构的失调。当经济扩张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整个生产结构已经处于严重的头重脚轻状态,于是经济衰退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www.xing528.com)
2.消费不足理论
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霍布森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萧条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均造成富人储蓄过度而穷人收入水平太低,因而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消费不足的根源则主要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穷人购买力不足和富人储蓄过度。
3.心理周期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决定作用。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和庇古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乐观与悲观预期的交替引起了经济周期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当任何一种原因刺激了投资活动,引起高涨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的乐观程度一般总超过合理的经济考虑下应有的程度。这就导致过多的投资,形成经济过度繁荣。而当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所造成的错误被觉察以后,又会变成不合理的过分悲观的预期。由此过度减少投资,引起经济萧条。凯恩斯认为,萧条的产生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而造成这种崩溃的正是人们对未来的悲观预期。这种理论强调了引起人们预期过分悲观或乐观的原因仍然是经济因素。
4.纯货币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的扩张和紧缩信用造成的,因而是纯粹的货币现象。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流通工具主要是银行信用。商人运用的资本主要来自银行信用。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扩大信用时,商人就会向银行增加借款,从而增加向生产者的订货。这样就引起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又引起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和物价上升,经济活动继续扩大,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是,银行扩大信用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当银行体系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转而紧缩信用时,商人得不到贷款,就会减少订货,由此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5.乘数—加速原理
西方经济学家十分重视投资变动在引起经济周期中的关键作用,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乘数—加速原理。
乘数是指投资变动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动。乘数原理说明,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使本部门的产量增加,而且会对其他部门产生连锁反应,引起这些部门投资与产量的增加,从而使最终产量的增加是原来投资的倍加数。
加速原理是指产量变动所引起的投资的变动。加速原理说明,由于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是采用大量先进而昂贵的设备,所以,在开始生产时,投资要大于产量,投资的变动率要大于产量的变动率,但当生产能力形成之后,如果产量不以一定的比率增长,投资就无法增加。这就是说,要使投资一直增长,产量就必须按一定比率增加。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中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其根源正在于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具体来说,投资增加引起产量的更大增加。产量的更大增加又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而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产量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使经济进入萧条,萧条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萧条,又由萧条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