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具有“向后弯曲”的特征。如图6-3所示。在点(W1,L1)之前,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在此点之后,随着工资的增加,劳动提供量反而减少,供给曲线“弯”向左边。
西方经济学用劳动者在“劳动”与“闲暇”之间进行选择来解释其中原因。劳动可以带来收入,但“闲暇”也是个人所需要的一种“消费品”,二者具有替代关系,也都给个人带来效用满足。工资率的提高对劳动供给具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所谓替代效应,是指工资愈高,也就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高,或者说“闲暇”作为一种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个人将选择提供更多的劳动量,但是又因为每小时工作的工资比以前更多,这样每一小时的闲暇就变得比以前更昂贵,于是就会受到一种激励,想用额外工作去替代闲暇。所谓收入效应,是指工资更高时,收入更多,有了更多的收入,就会想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此外还想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能够享有更长的假期或更早退休,而在以前却不能做这些事情。哪一种效应更大,是替代效应还是收入效应?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这取决于各人。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对劳动供给具有相反的影响,其综合净效应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强度。一般地,在劳动提供量不大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将会随着工资上升而上升,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当个人提供的劳动量已经较高时,收入效应往往占了上风,这时,随着工资的继续上升,个人反而减少劳动提供量,于是,劳动供给曲线“弯”向左边。符合劳动力供给“向后弯曲”假说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从历史统计看,20世纪初到现在,个人真实收入逐渐增加,而周劳动小时却在逐渐减少,由50~60小时下降到35~40小时。
(www.xing528.com)
图6-3 向后弯曲的劳动需求曲线
课堂讨论
闲暇是吉芬商品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