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求的定义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注意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产生需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消费者有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欲望。
第二,消费者有支付能力。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只是自然需要而不构成需求。
因而,需求必须是欲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也就是需求=欲望+支付能力。
需求可以分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个人需求是指单个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的需求;而市场需求是指全体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的总需求。市场需求可以通过个人需求加总而成。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从大量经验事实中可以观察到,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人们对该商品的购买量就会越少;价格越低,人们的购买量就会越多。商品本身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商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存在反方向关系。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www.xing528.com)
一般情况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多;而收入越低,对商品的需求就越少。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对收入变化的反应不大,而一些耐用消费品和奢侈品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相当大。但有一些商品——低档品的需求量是同收入成反方向变化的,如消费者收入低时对低档衣服的需求量较大,而当其收入提高后对低档衣服的需求量就会减少,而对高档衣服的需求量增加。
3.消费者的嗜好(偏好)
所谓嗜好(偏好)是指消费者喜欢或愿意购买、使用商品的数量,也就是对商品的喜爱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于人类基本的需要,如人们对粮食的需要是满足充饥,对衣服的需要是满足御寒等。而经济学中的嗜好(偏好)及其变化,更多地涉及人们的社会环境,主要因人、因时和因地的不同而不同。另外,卖者常通过广告提供商品的一些信息,影响消费者的嗜好,从而影响其对商品的需求。
4.其他有关商品的价格
其他有关商品主要指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如大米和白面、猪肉和牛肉、棉织品和化纤产品等,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替代品之间的价格和需求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减少,而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反之则会发生相反的变动。例如,对于棉织品的需求,在棉织品价格既定条件下,随化纤产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随化纤产品价格的提高而增加。互补品是指共同配合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如汽车和汽油、DVD和光盘、照相机和胶卷等,都是互补品。互补品之间的价格和需求成负相关关系,也就是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减少,而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也随之减少;反之则会发生相反的变动。如汽车和汽油,汽油价格提高会引起人们对汽车需求量的减少;反之则一样。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除了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以外,还受到与该商品有某种联系的其他商品价格的影响。
5.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通常,消费者都会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如果消费者认为某种商品未来要涨价,消费者就愿意增加现在的购买;如果消费者认为某种商品未来要降价,消费者就愿意减少现在的购买,等待未来再购买。例如,人们预料棉布价格以后会上涨,就会增加对棉布的购买量;当人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股票、债券和房地产的价格将上升时,就会多购买这些商品。
其他如人口规模或人口构成、政府的消费政策、可供选择商品的范围等都会对商品的需求产生影响。
延伸阅读
疯狂的学区房
2016年3月,有媒体报道,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的一套学区房卖出了每平方米46万元的天价。这之后,官方开始打击天价学区房。北京市住建委开展房地产经纪机构专项执法检查,认定每平方米高于15万元的房源属于报价过高,要求中介不再委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