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研究经济学时,一般会有两种态度和方法:一种是只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状如何、为何会如此、其发展趋势如何,至于这种经济现象好不好、该不该如此,则不做评价,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实证分析方法,也称实证经济学;另一种是对经济现状及变化做出好与不好的评价,或是该与不该的判断,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规范分析方法,也称规范经济学。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事实、证据或者从逻辑上加以证实或证伪,因此,实证分析具有客观性,即实证的命题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其检验标准是客观事实,所以实证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经济如何运行。
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涉及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由于人们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因而对于同一个经济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规范分析不具有客观性,不同的分析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分析法,具有三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有无价值判断。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而实证分析则避开价值判断。第二,两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规范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实证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三,内容是否有客观性。规范分析由于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前提条件,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而实证分析的内容则具有客观性,可以用客观事实来检验其正误。
在经济学分析方法中,实证分析方法是主要的方法,规范分析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规范分析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而实证分析也离不开规范分析的指导,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
(二)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经济学的均衡是指经济行为主体意识到进一步改变决策行为已不能获得更多利益而不再改变其行为的状态。均衡分析就是假定外界诸因素(自变量)是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然后研究因变量达到均衡时应具备的条件。例如,消费者均衡理论就是在给定消费者偏好、收入及商品价格的情况下,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达到均衡时的条件;生产者均衡理论则是在给定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函数的情况下,研究生产者实现生产要素最佳组合(即生产要素购买行为达到均衡)的条件。
在经济学中,所谓边际是指经济变量的单位增加量,表示的是一个微小的增量带来的变化(即数学中微分的含义)。边际分析是研究自变量的单位增加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和意义,尤其是着重考察自变量的最后一单位的增加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边际生产力等,宏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资本边际效率等,都属于边际分析之列。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边际分析法的广泛应用分不开的。(www.xing528.com)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一般假定自变量是在已知和既定的条件下来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况。
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即对经济现象中有关经济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也就是比较一个经济变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变动过程本身的情况,实际上只是对两种既定的自变量和它们各自相应的因变量的均衡值加以比较。
动态分析则是对经济变动的过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总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动、这些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这种分析考察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
(四)经济模型与抽象分析
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与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一个经济模型是指论述某一经济问题的一个理论,它可用文字说明(叙述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代数法),还可用几何图形表达(几何法、画图法)。
经济现象不仅错综复杂,而且变化多端,如果在研究中把所有变量都考虑进去,就会使得实际研究无法开展,所以,任何理论结构或模型都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舍弃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或变量,把可以计量的复杂现象简化并抽象为为数不多的主要变量,然后按照一定的函数关系把这些变量编成单一方程或联立方程组,构成模型。由于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选取变量的不同及其对变量的特点假定不同,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可能建立起多个不同的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