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基于当地资源的产业发展,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产业、通过劳动致富脱贫一批,是“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脱贫成效的重要特征。但事实上,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总体上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非常大的。主要体现在当下农产品整体上“小生产、大流通、多环节、大市场”的经营格局,小农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与高度市场化的经营格局是不匹配的,除大宗农产品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高度的市场风险,这种结构性困境的突破较为困难,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尤其如此;在快速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业事实上越来越成为弱势产业,农业生产更容易受到自然、生产技术、市场风险的影响,其高度的脆弱性使之作为可持续的脱贫举措,风险更难把控;相当多的农业产业如水果、干果,大型食草动物养殖,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获利,回应不了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体当下的现金支付压力问题,使得这些产业本身很容易被放弃,普通短线产业由于进入门槛低,很容易出现市场饱和情况而造成灾难性后果。而一般意义上通过集约化、规模化、企业化运营的所谓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同样和以小农生产为主的中国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实际难以嵌合;加之国际上集约化生产的大宗农产品价格和国内小农生产的大宗农产品价格比较起来前者更有优势,小农生产大宗农产品所获得的报酬相对其他行业太低,导致一般农业生产没有出路。再加上多数贫困人口劳动力的素质、学习和应用新技术能力、项目参与能力都相对较低,扶贫产业项目治理面临的难度很大,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脱贫攻坚面临的挑战会更大。
但是,民族贫困山区客观上还是需要发展产业实现脱贫。面对这些结构性问题,就必须花更精细的功夫、进行更大的协同去解决。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解决小农为主体的乡村社会如何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问题。玉龙县的脱贫摘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真正意义上将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有机同步推动,从而实现了贫困治理和乡村治理的有机结合。(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