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越空间贫困论的玉龙探究

超越空间贫困论的玉龙探究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西方的“空间贫困论”指导着中国的易地扶贫搬迁实践。空间贫困论关注贫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由一系列地理因素合成的地理资本对贫困的形塑。一定程度上,我国当前将易地扶贫搬迁聚焦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其实也是对空间贫困论的一种响应。伴随着交通、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流动的普遍化,人们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具有相对性,由此空间贫困论的解释力就存在较大的限度。

超越空间贫困论的玉龙探究

长期以来,西方的“空间贫困论”指导着中国的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从传统的收入贫困到综合贫困再到空间贫困,研究者将致贫的因素逐步从单维拓展到多维并将空间的概念引入贫困研究中,逐渐产生发展出“空间贫困论”。这一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的空间经济学及其之后的新经济地理学中初见雏形,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发展研究中日渐成熟。空间贫困论关注贫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由一系列地理因素合成的地理资本对贫困的形塑。该理论认为,贫困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地理资本的缺失或不足。一定程度上,我国当前将易地扶贫搬迁聚焦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其实也是对空间贫困论的一种响应。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

伴随着交通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流动的普遍化,人们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具有相对性,由此空间贫困论的解释力就存在较大的限度。在传统的乡土社会,因社会流动性弱,我们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但在社会流动性强的现代社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个人的流动来克服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其实,今天贫困的发生越来越表现为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单纯通过空间的改换,尤其是一味地将贫困人口迁入城市空间,很难达到减贫效果,对那些作为现代化“后来者”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更是如此。

玉龙县在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坚持“搬迁不离地”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在行政村范围内实施搬迁安置,以特色种养殖业为重点来谋划搬迁户的后续发展。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的这些经验和做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于一体的玉龙县来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不具备城镇化集中安置的条件,以农为主的就近适度规模安置才能够更大程度地照顾到大多数贫困人口的实际。这种扎根乡土的就近易地扶贫搬迁是符合山地民族的特质的,它实现了搬迁效益的最大化和安置风险的最小化,更加切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因此,玉龙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领域的探索,对以山地民族为主构成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1]施国庆、郑瑞强:《扶贫移民:一种扶贫工作新思路》,《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包智明:《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www.xing528.com)

[3]何得桂、党国英:《陕南避灾移民搬迁中的社会排斥机制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2期。

[4]马流辉:《易地扶贫搬迁的“城市迷思”及其理论检视》,《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8期。

[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五整洁”指厨房整洁、卧室整洁、厕所整洁、个人整洁、庭院整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