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扎根乡土的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之路

扎根乡土的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之路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玉龙县的易地扶贫搬迁立足于县情、民情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充分尊重贫困人口的意愿和实际,形成了扎根乡土的搬迁模式。具体来说,玉龙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是在村域范围内进行的。在扎根乡土的基础上,玉龙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减贫效果的最大化和搬迁风险的最小化。玉龙县开创的扎根乡土的就近搬迁安置模式,对西南山地民族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扎根乡土的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之路

生态环境脆弱、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玉龙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县域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充分考虑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尊重贫困人口的意愿,形成了扎根乡土移民搬迁模式。扎根乡土的移民搬迁是在行政村范围内进行的,贫困人口可以不离“乡”,原有的社会关系得以维持,由此缓解了因搬迁给他们带去的“文化震惊”和“心理阵痛”。同时,这种就近搬迁让土地等传统生计资源对他们的后续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扎根乡土的易地扶贫搬迁从居住条件的改善、增收渠道的拓宽、乡村治理便利性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内生动力的激发等层面,提升了县域贫困治理的综合绩效。在后续发展方面,玉龙县以产业振兴统揽易地扶贫搬迁,围绕地方优势产业、劳务经济、乡村振兴等重要工作,确保贫困人口搬迁后有生计保障和发展空间。实践证明,扎根乡土的易地扶贫搬迁是符合当地民族特质的,它能够实现搬迁效益的最大化和安置风险的最小化,更加贴近“搬得出、稳定住、能致富”的目标。玉龙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领域的实践探索,一定程度上是对西方“空间贫困”理论的回应和超越,为讲好中国发展故事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玉龙县的易地扶贫搬迁立足于县情、民情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充分尊重贫困人口的意愿和实际,形成了扎根乡土的搬迁模式。具体来说,玉龙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是在村域范围内进行的。从安置地选择来看,这种搬迁让贫困人口不离“乡”,原有的社会关系得以维系,缓解了搬迁对他们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冲击;从后续发展来看,重视土地等传统生计资源对搬迁户后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其不离“土”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实践证明,扎根乡土的就近易地扶贫搬迁是符合山地民族的特质的,它实现了搬迁效益的最大化和安置风险的最小化,更加贴近“搬得出、稳定住、能致富”的目标。因此,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领域的探索,对以山地民族为主要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效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自2001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试点以来,陆续开展了扶贫移民[1]、生态移民[2]、避灾移民[3]等项目,有效遏制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改变了搬迁对象“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生产状况,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的“双赢”。(www.xing528.com)

易地扶贫搬迁在玉龙县的脱贫攻坚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它有效地改变了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为搬迁贫困人口的减贫和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玉龙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最显著的特征是,充分考虑县情和搬迁贫困人口的实际,在安置地选择上,坚持村域范围内的就近安置,让搬迁户没有离“乡”;在后续产业扶持上,玉龙县结合当地的农业资源条件和农民的生计传统,形成以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为重点产业布局,为搬迁户打造完整的生计链条,使其不离“土”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在扎根乡土的基础上,玉龙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减贫效果的最大化和搬迁风险的最小化。因为,这一搬迁安置模式没有打破行政村的边界,不涉及搬迁贫困人口户籍、土地的调整,搬迁的难度相对较低。另外,由于这一搬迁安置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搬迁贫困人口的生活方式和生计结构,不会对他们后续的生存与发展造成根本性冲击,因此,搬迁群众对此的认同度和接受度较高。

玉龙县开创的扎根乡土的就近搬迁安置模式,对西南山地民族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这种搬迁安置模式不仅具有显著的益贫性,还能为搬迁户的后续发展以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一定程度上说,扎根乡土的就近搬迁安置是山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