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玉龙县以全县“健康扶贫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医疗扶贫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中“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重要目标,切实兑现“群众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的政策承诺。自2016年健康扶贫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玉龙县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新农合、大病保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三项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全覆盖,完成了全县97个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全县共有104个村居委会,另外7个村居委会为乡镇或县域所在地),配备乡村医生计227名(每个村卫生室至少2名村医)。截至2018年底,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从2008年的3人上升至3.31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量也从2008年的2.65张上升至3.86张。在建成适应群众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上,全县医疗卫生资源实现了向农村地区及贫困人口的下沉,基本解决了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1.精准到户,狠抓医疗卫生保障扶贫
为使医疗卫生服务能够有效惠及贫困群众,玉龙县由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县长牵头,成立玉龙县健康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扶贫办、卫计局、人保局、发改局、民政局、财政局、各乡镇政府等,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考核制度和督导制度。在此制度保障基础上,玉龙县多次组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患病情况筛查工作,确保不漏一人一户,全面彻底掌握全县因病致贫、返贫情况。根据玉龙县扶贫办数据,2017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36户15592人,其中因病致贫的149户519人,通过实施健康扶贫,2018年有因病致贫的70户242人,核准实际患病的为56户79人,并对患有疾病的贫困群众,进行100%救治救助。
案例 “三个一批”精准落实
玉龙县按照“三个一批”的要求,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对贫困群众进行医疗救助。目前,玉龙县对筛查出的患有9类15种大病的128人,实行“一人一档一方案”方式,按疾病病种制定了大病诊疗方案,建立了救治台账,在县人民医院进行集中救治。对于罹患重病需要开展兜底保障的贫困家庭,玉龙县由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残联等进行协调,争取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资金参与救治救助。对于罹患慢性病,需要开展签约服务一批的贫困群众,玉龙县组织全县412名家庭医生,成立89个签约服务团队,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签约率100%。针对其中的832名高血压患者、92名精神疾病患者、88名糖尿病患者和16名肺结核患者,玉龙县提供了慢性病签约服务并进行规范化健康管理。目前,高血压规范管理率为69.19%,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为71.25%,重性精神病规范管理率为75%,肺结核规范管理率为100%,肿瘤规范管理率为100%。
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玉龙县巨甸镇中心卫生院的8个家庭医生团队,多次进山、进村、进户,开展家庭医生的宣传和签约工作,切实做好村民的“健康守门人”角色。他们的签约对象,不仅仅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而且还包括村里面需要重点照顾的老年人、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户等。如家住山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蜂建星,傈僳族人,汉语并不流利,家庭医生团队仍然上山入户,落实相关优惠政策,进行签约服务。又如残疾人和树云,因在10年前发生车祸,行动不便,也无家人帮助,不能到镇上进行签约,家庭医生团队了解情况后,直接上门提供服务,为她解说残疾人医疗服务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其充分理解后提供签约服务。玉龙县巨甸镇的家庭医生团队,做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率达100%,计划生育特殊户签约率达100%,老年人及残疾人签约率达到65%,建立了相应的健康档案,切实让贫困人群享受到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为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秩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人人都能享有健康医疗成为可能。
2.绿色通道,确保健康扶贫便利性与可及性
玉龙县切实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解决贫困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在贯彻落实“四重保障”方面,2017年1月1日至12月17日,对1057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落实了“四重保障”,共支出732.76万元;同时,为确保“四重保障”落实到位,又于2017年12月18日开展回补工作,截至2018年5月31日,共支出“四重保障”金额970.3万元。截至2018年底,玉龙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治疗实际补偿比例达到90.18%,个人自付比例仅为9.82%。此外,玉龙县还着力解决“看病繁”的问题,在全县18个健康扶贫定点医疗机构开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绿色通道,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的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只要持《健康扶贫服务证》、社会保障卡和有效身份证件办理入院手续,与医疗机构签订先诊疗后付费协议,无须缴纳住院押金,便可直接住院治疗。在结算方面,玉龙县人社、民政、卫计、扶贫等相关部门共同协作,于2017年12月18日推动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的“一站式结算”服务,患者通过统一的窗口、统一的医保结算信息平台,只需缴清不到10%的个人自付费用即可出院。为了落实贫困人口“四重保障”政策,推进“一站式结算”服务功能,玉龙县于2018年5月4日组织安装培训“村医通”App结算系统,彻底实现了全县医保结算系统的全覆盖,患者即使在村卫生室看病,亦可享受到相关的便捷服务。(www.xing528.com)
3.完善村级卫生健康服务实现医疗服务下沉
要使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能够下沉农村,彻底实现“小病不出村,康复在基层”,建设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为确保全县村卫生室建设达到相应标准[3],玉龙县卫计局实行局领导班子成员片区负责制(按乡镇和行政村划分),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对村卫生室等扶贫工作进行挂钩联系,片区领导对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中,玉龙县注重“强基础,补短板”,做到了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同一规划、同一标准建设。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多方申请和筹集资金,对全县所有村卫生室均进行了房屋新建或改建,并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在软件建设方面,玉龙县通过招聘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达到了每村至少2名乡村医生的人员配置,并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力度,2015—2017年累计培训乡村医生828人(次)。此外,玉龙县从2017年开始,开设两年制的乡村医生执业资格定向培训班,由丽江市民族中专代为招生,每年从各行政村推举初中毕业生进行报考(40个名额),从而解决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断层问题,保证全县乡村医生的代际交替。
案例 乡村医生——医疗卫生服务下沉的主要力量
据鸣音镇洪门村村医何文杰介绍,在他从事乡村医生之前(1985年),因为村里面原有的赤脚医生去世,使得村民需要步行2个多小时,才能到隔壁的海龙村看病。如果是到镇上,则要走6个多小时,看病非常不方便。这也是他当时自觉在村里行医的主要原因。他从23岁开始担任村里面的防疫员,所有医学知识主要靠自学而来,直到1988年前后,乡镇卫生院开始组织第一次乡村医生培训,以后每年均有几次培训,他亦从中获益不少,并于1994年通过了全市乡村医生资格考试,获得了医师资格,此后又继续自学中医,提升自己中西医综合治疗的能力。
那时候工作非常艰苦,接种疫苗的时候,先要自行到鸣音镇上取疫苗包,第二天才能回到村里,然后接着去各个自然村打疫苗,最远的一个自然村,走过去得5个多小时,一圈转下来差不多就是一个星期左右。当时赚的钱也不多,村民比较穷,有时候给村民开药,都不忍心收他们的钱,而自己的微薄收入(防疫员每月政府补助30元),还要用来买医书、买药等,后来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他就去贷款来维持运转。
何文杰最初是在家里行医,后来村委会给了一间房子,在那里工作了七八年,直到2008年才由基金会资助兴建了相对独立的村卫生室,最近两年才进行了改建,实现了四室分开,配置了医疗设备、床位等,真正意义上具备了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的条件。在收入方面,政府补助也从最初的30元,提升到150元,2010年又提升到目前的550元,加上门诊、公共卫生服务收取的费用,每个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在艰难的时期,何文杰一边务农,一边行医,后来依靠妻子在村里开设的小卖部补贴家用。而对于已60多岁的何文杰来说,两个女儿都已经出嫁,家里已经不愁吃穿,乡村卫生室的发展也进入正轨。可能唯一让他发愁的是,自己从医30多年,勤勤恳恳记录的行医笔记,是否能够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