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能够直接回应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基本需求,帮助贫困人口改善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还能增强贫困地区人口发展能力,降低贫困农村的脆弱性,为贫困群体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玉龙县以精准扶贫为抓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目标,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助推农村生产和生活质量提升,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把保障型扶贫与发展型扶贫进行有效整合,切实推进公共品供给机制的制度创新:(1)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补齐贫困村落短板的同时,强调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贫困群众的积极参与;(2)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把兜底保障与发展型公共服务有机结合,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提升。这些工作为县域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充分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玉龙县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内容,以精准扶贫为抓手统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有效助推农村生产和生活质量提升,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把保障型扶贫与发展型扶贫进行有效整合,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同时,确保农村生活有质量、农民生活有保障,从而为实现农村减贫成效的可持续与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术界对贫困的理解,已不再简单地限定在经济收入或消费的单一维度,贫困的内涵得到了极大拓展。例如,世界银行发布的2000—2001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以反贫困为主题,认为贫困不仅指低收入和低消费,也指在教育、医疗卫生、政治地位和安全保障等人类发展的其他领域处于不利境地,缺乏权利、尊严和自信。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提出,“贫困不仅仅是贫困人口收入低下的问题,而是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得和正常生活的能力,或者说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的贫困”[1]。故而,农村贫困,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农民收入低,农村减贫不应该被简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或农民增收问题,农村的贫困还体现在乡村生活的脆弱与乡村生活价值和生活预期的缺乏。其中,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则是扩展贫困人口享受基本资源、提升贫困人口基本能力、扩展贫困人口基本机会的重要方面。(www.xing528.com)
实际上,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把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饮水安全、生产生活用电、交通、农村危房改造、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内容纳入主要工作任务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在“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中,强调要把脱贫攻坚重点放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着重加强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技术培训、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由此,以交通、水利、教育、医疗、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保障型扶贫与发展型扶贫有效整合的基本方式,是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政治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