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地气”的产业发展重视传统种质资源
(1)油橄榄产业
改革开放前,金沙江流域周边的区域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作物为主。传统农业需要精耕细作,耗时耗力且收入不高。改革开放以来,也曾发展过多项产业,但都遭遇失败,后来试种油橄榄产业,因有较好的本地适应性和经济价值,渐渐成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油橄榄不同于一般的植物,对气候、温度、土壤的栽种条件要求较高,这也使得油橄榄系列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价格波动幅度较小。从油橄榄的生命周期来看,从栽种到挂果需要5—7年,然后进入较长的盛果期,若管护得当,其生命周期将长达50—70年。因此,基于当地特殊的地理条件自然生成的市场势力与较长的产业生命周期,油橄榄种植成为当地扶贫产业的重要选择。
(2)马铃薯(洋芋)产业
玉龙县山区半山区占全县面积的96.53%,由于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2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较为适合苦荞、燕麦、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生长。2800米以下的区域较为适合玉米、小麦生长。因此,对于居住于高海拔地区、地广人稀的贫困户,大力推进马铃薯等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无疑是人地互动中理性选择的结果,马铃薯种植自然成为当地脱贫产业的重要组织部分。
(3)中药材产业
玉龙县地处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优越,立体气候明显,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云南省重点林区,是天然野生药材资源富集之地。境内有264科2010种中药材,约占《中药大辞典》入典药物5767种的34.9%,素有“药材王国”美誉,是中国中药源头县之一。居住在鲁甸乡的普米族、纳西族、白族、汉族等,长期以来依托于当地的中药材,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跌打损伤、消炎等相关的地方性医药知识,有长期“驯化”野生药材与种植的传统。他们还利用历史上茶马古道的便利,从印度引进木香等药材在当地栽种。“木头经济”被禁后,中药材种植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首要选择。
(4)养蜂业
玉龙县自然蜜源植物丰富,万亩草原、天然林广泛生长着几百种天然蜜源植物,每年从3月到9月有油菜、苹果、梨、桃、野山花及各种瓜果蔬菜等主要蜜源,跨春夏秋三季。养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这为养蜂产业的形成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www.xing528.com)
2.产业选择尊重历史
(1)尊重历史文化
如养殖业中对丽江猪品种的筛选和培育;种植业中鲁甸乡种植中药材的历史以及医药、治疗的地方性知识;旅游业发展中充分考虑玉龙县作为“茶马古道”的历史、地缘优势,在拉市海等地开发出牵马等旅游服务。
(2)尊重产业发展的历史
纵观玉龙县产业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无论是旅游业还是中药材产业、养蜂业等均具有较强的历史延续性。精准扶贫的政策环境下,当地扶贫产业的选择并未“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借助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优势,通过改善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达到扶贫的社会目标。
3.产业选择把不同民族之间经济的平衡发展作为重要考量
玉龙作为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众多,居住着纳西、汉、傈僳、白、彝、普米、藏、苗、回、壮10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县总人口的86%,纳西族占县总人口的55.6%,具有“纳西族聚居、多民族杂居”的特点。然而,由于地域环境与历史发展等原因,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其中,傈僳族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原始公社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基础较弱;普米族作为人口较少的民族,大多聚居贫困山区。为解决傈僳族、普米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当地政府专门实施了“直过民族”脱贫项目和普米族整族帮扶项目,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特殊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