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靠山吃山不可持续,如何实现可持续脱贫发展?

靠山吃山不可持续,如何实现可持续脱贫发展?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玉龙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区与青藏高原的衔接地带,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是集老、少、山、穷为一体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部分头脑灵活、有社会关系、优先办到砍伐证的村民参与到砍伐中,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因并未要求旅游业与脱贫挂钩,所以旅游扶贫的综合效应尚未显现。然而,剩余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难度大,返贫的

靠山吃山不可持续,如何实现可持续脱贫发展?

玉龙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区与青藏高原的衔接地带,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是集老、少、山、穷为一体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内地处高寒冷凉贫困山区,由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对象。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居住在山区、大山深处的居民仍以玉米小麦土豆、苦荞等为粮食作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农村家庭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居住于山区的贫困家庭将剩余的玉米、土豆拿到江边与当地种植水稻农民进行交换,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大部分居住于山地的老百姓才逐渐吃上“白米饭”。

80年代中期,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当地成立了直属云南省林业厅的黑白水林业局(开发范围包括白沙镇、宝山乡、大具乡、鸣音镇、奉科镇、大东乡)、巨甸林业局(开发范围包括塔城乡、鲁甸乡、黎明乡、巨甸镇),作为国家对金沙江林区总体开发的重点森工企业,集木材生产、加工、运输及营造林为一体。受当时国营企业大规模砍伐以及高额利润的影响,加之砍伐手续办理较为简便,国营企业、集体、个人一起上,玉龙县进入“木头经济”时代。“我们之前从来没见过的砍木材的现代化的机器进来了。苏联的履带式的砍伐木材的设备全部进来了,(操作时)电锯火花四射。木头都是机器人抓,抓了之后机器人自己背着就走。在我们这个地方有个储木厂,在那儿我们第一次见过塔吊,很高。”[1]由于采伐规模太大,昆明汽车运输公司、楚雄汽车运输公司、大理汽车运输公司、丽江汽车运输公司等地州级单位的运输车队聚集到玉龙县负责运输当地木材。部分头脑灵活、有社会关系、优先办到砍伐证的村民参与到砍伐中,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在当时“万元户”较少的年代,这些先行一步富裕的村民无疑成为当时令人羡慕的对象。受“万元户”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村民放弃种田,参与到砍伐队伍中;家中的田地大都由老人、妇女、儿童耕种。由于过度砍伐,许多山头的树木瞬间消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危机。一位亲临砍伐的当事人回忆:

在没有进行木材大砍伐的年代,我们小时候从没见过这样的东西,叫“水管”。因为村村寨寨周围都是山林,水资源非常丰富,山林里面到处都有水,只要将松木中间开一道缝做成涧槽,就可以轻松将水接到村子里面来了。然后在村头、村中间、村尾用木涧槽一串一串地接着,家家方便取水,不用挖什么水井。

木材砍伐之前根本就用不着水利设施,我们的田地叫“夜朝天”!白天太阳照着,表面上土是干的,但是到了夜晚,因为植被较好,地下的水资源太丰富了,田又回潮了。在白天即使是很干的土扒开以后,它里面也是湿润的,所以不需要水利设施。在大集体年代,全国大规模兴修水利的时候,我们村响应上面的号召,从村西边开始,围绕一个坝子修了两条集体水渠。但一点作用没有,水太多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用水都不缺,不需要!后来修建的水利设施便自然荒废了。

随着这样的砍伐进度,离村子近的这些水源就逐渐枯掉,最后没了。为了应对水源短缺问题,老百姓开始打井,所以井的概念从那个时候才有。最开始随便挖下去一米,只要一米,哎哟,清汪汪的水就出来了。后来就不行了,挖一米的井不行了,以后又挖深井,挖深井也不行了,再后来现代的水利工程和水管就进来了。现在我们乡政府、村村寨寨用着的水都是从山崖里面引出来的。(www.xing528.com)

对于森林砍伐,在老百姓中间也逐渐出现了分歧,尤其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当地的百姓,对过度砍伐提出异议。尤其是老人,他们担心森林资源破坏殆尽,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然后缺水,导致人们难于生存。不仅如此,当地百姓收入的“爆发式”增长,还滋生了赌博、吸毒等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各地森林砍伐引发的生态危机,尤其是1998年出现的大范围洪涝灾害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1998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全面停止境内的天然林采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999年10月13日,玉龙县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省属重点森工企业实行属地管理的决定》,将原省属黑白水林业局(含金沙江林产品开发总公司丽江水运处)和巨甸林业局(含金沙江林产品开发总公司龙蟠水运处)交由地方林业部门负责管理,实行属地管理,林业局职工由原来的“砍树人”变成“种树人”。由于禁止伐木,过去依靠木材贸易的当地百姓收入骤减。但木材市场依旧存在,对木材贸易产生强烈依赖的部分当地人走上了强买强卖、敲诈勒索、哄骗、偷砍盗伐的犯罪之路。国家政策的调整使得当地百姓和党委政府处于迷茫之中,寻求产业转型之路迫在眉睫。通过充分调查与多次讨论,当地政府提出“放下斧头,拿起锄头,人心归田,大干农产业”的号召,引导老百姓逐渐将生计手段从砍伐木材转向农业产业。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山区的贫困百姓结合当地实际种植中药材、烤烟、土豆等产业。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云南省滇西北旅游会议在丽江召开,确立了把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增长新的支撑点的战略目标。随后,丽江机场顺利通航,尤其是丽江古城大地震引发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以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旅游业地位逐渐凸显并成为玉龙县的重要产业。然而,因并未要求旅游业与脱贫挂钩,所以旅游扶贫的综合效应尚未显现。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6年以来,玉龙县通过贯彻执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玉龙县“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切实深化了全县上下对扶贫开发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紧迫感、责任感以及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在扶贫对象上进一步瞄准贫困农户,使贫困农户直接受益;二是在扶贫方式上进一步突出重点,更加集中力量开展整村推进;三是注重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更加重视贫困农民长效增收机制的建立。这期间,实施了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扶贫开发方式,同时坚持易地搬迁、小额信贷、外资扶贫、社会扶贫、对口帮扶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通过上述举措,玉龙全县贫困人口从2006年的14.75万下降到2010年初的11.33万,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然而,剩余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难度大,返贫的可能性也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为手段,提升贫困群体自身发展能力的产业扶贫有着相当的优势。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专项扶贫资金到了地方要求其中70%以上必须用于产业扶贫。中央推行的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之中,产业扶贫涉及对象广、涵盖面大,是实现精准帮扶的主要途径。可见,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和抓手。

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当地政府的努力,玉龙县产业扶贫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水、电、路、信等生产性公共服务严重不足,产业发展受限,扶贫绩效不明显。不仅如此,产业扶贫过程中,因水等公共服务缺失,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前些年,云南省遭遇了连续七年的大旱。那时候我在乡镇,九河乡又是农业大乡,水的需求量较大。为了争水灌溉农田,村民之间随时发生群体性械斗,所以我挺有印象的。”[2]产业扶贫过程中,因农民组织化的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等的带动作用难以发挥,企业与贫困户未能捆绑为利益共同体而使得资源分散,无法建立起完整产业链条和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产业的“蛋糕”尚未做大之前,扶贫之路必然困难重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