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贫困现象与致贫因素分析

贫困现象与致贫因素分析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玉龙县2004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年被列为滇西边境连片特困地区县,是云南省首批脱贫摘帽退出的15个县之一。全县有3个省级贫困乡,40个省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54户15663人。截至2017年年底,未脱贫360户1167人,贫困发生率从8.36%下降至0.62%。工程性缺水情况严重。玉龙县域内山区的产业培育相对滞后,深度贫困地区能否脱贫,在于能否因地制宜实现产业转型。

贫困现象与致贫因素分析

玉龙县2004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年被列为滇西边境连片特困地区县,是云南省首批脱贫摘帽退出的15个县之一。

1.贫困规模

据2011年统计数据,玉龙县有701个贫困村民小组分布于海拔2600米以上的高寒冷凉贫困山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是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对象。该区域涉及全县16个乡镇57个村委会,有人口26578户105939人,其中纳西族傈僳族彝族普米族白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人口88836人,占总人口的83.86%。2010年人均纯收入669元,人均有粮424千克。有农村五保户1232人,享受低保人数5849人,参加养老保险380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0085人,参合率94.47%。有5911户住房困难,占总户数的22.24%;423个村民小组43628人饮水困难,占总人数的41.18%;丧失生存环境人数3192人,占总人数的3.01%;9个村民小组385户未通电,59个村民小组1968户未通电话,225个村民小组8583户未能有效接收广播电视信号。部分村社在“八七”扶贫攻坚、“十五”及“十一五”时期已经实施过安居、易地及重点村、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项目,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了一定改善。在2011年的调研过程中,县扶贫办调研组选择了13个乡(镇)37个村委会的81个高寒贫困村民小组(其中,西部9个乡镇30个村委会65个村民小组,中部1个镇2个村委会3个村民小组,东部3个乡5个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开展实地调研,共涉及农户3057户,总人口12498人,占全县高寒山区人口总数的11.8%,有彝族、纳西族、普米族、白族、傈僳族和汉族6个民族,其中,彝族166户711人,占调查人口总数的5.69%;纳西族1692户6891人,占调查人口总数的55.14%;傈僳族1025户4151人,占调查人口总数的33.21%;藏族59户255人,占调查人口总数的2.04%;普米族34户148人,占调查人口总数的1.18%;汉族81户342人,占调查人口总数的2.74%。81个村民小组共有劳动力7070人,占总人口的56.57%;常年外出打工人数989人,占总人口的7.91%;供养五保户167人,享受低保人口859人,占总人口的6.87%;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765人,参保率94.14%。2010年年底,81个村民小组农民人均纯收入628元,人均占有粮食281千克,86%的人口处于深度贫困中。特别是海拔2800米以上的彝族群众,如鲁甸马场、美念不、巨甸后箐大羊场、黎明古盘古、各朗打、石鼓格子后山、宝山高寒等村社,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基础设施极其脆弱,群众生产生活极端困苦。

全县有3个省级贫困乡,40个省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54户15663人。2014—2017年累计减贫3794户14496人,其中2017年脱贫710户2571人。截至2017年年底,未脱贫360户1167人,贫困发生率从8.36%下降至0.62%。

2.贫困成因

(1)发展基础薄弱

玉龙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由于山地阻隔、交通闭塞,市场化程度低。在基础设施差的山区、半山区,因为享受不到公共的服务设施,致使交通、通信落后,生产水平无法提高。据2011年调查数据,81个被调查村民小组中,存在饮水困难的人数达2226户8904人,占总人口的71.24%;2206户住房困难,占总户数的72.16%,其中1017户还居住在黄板房、杈杈房之中,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因高寒冷凉、缺水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而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804户2479人,占调查人口总数的19.8%,亟须易地扶贫搬迁;有24个村民小组还未通公路,其余57个通路的村组中,仅有个别村组的道路实施了硬化建设,绝大部分村组只有简易的进村公路。概括而言,“走不出村子(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鼓不起袋子(无支柱产业)、挣不到票子(扶贫投入不足)、活不了脑子(观念落后)、闯不出路子(技术和技能欠缺)、树不了样子(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不明显)”就是玉龙县高寒山区农村贫困现状的真实写照。

(2)生态环境脆弱(www.xing528.com)

玉龙县大部分属于金沙江干热河谷,生产性缺水较为严重。据2011年调查,81个被调查村民小组共有耕地面积23平方千米,均为旱地,“望天田”现象非常严重。玉龙县小农户均有牛、羊、猪、鸡等传统养殖业,但数量极少,出栏销售不多,形不成规模,基本以自给自足为主。玉龙县山区、半山区占全县面积的96.53%。生态脆弱区易发生自然灾害,加大了生产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更难以得到提高,因灾致贫、返贫的现象极易产生。工程性缺水情况严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水利化程度低及历史原因等因素,玉龙县境内水资源极度缺乏,加之缺乏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设施简陋等原因,造成工程性缺水。

(3)产业转型滞后

交通条件差制约着玉龙县经济发展。玉龙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山区,距省会昆明市502千米,县内公路至今尚未实现网络化互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公路建设改造的投入,但仍有67千米的国道、168.6千米的省道、406千米的县道、2554.33千米的乡道尚未改造,未通公路和交通条件极差的村社206个,7133户27108人出行困难;主干道桥梁大多始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目前大部分超限使用;已改造的公路技术等级不高,而且大多是“九五”“十五”时期完成的改造,现路面破损严重,已经到了需要大修的阶段。由于玉龙县地处滇西北高原,全县有701个村民小组坐落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占全县村民小组总数的76.77%。落后的交通条件,影响着玉龙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畅通,严重滞阻玉龙经济的发展。

玉龙县域内山区的产业培育相对滞后,深度贫困地区能否脱贫,在于能否因地制宜实现产业转型。尽管玉龙县境内资源丰富,但因交通落后,进入性差,市场欠缺,现有的自然、人文资源难以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价值,一些古村落和传统文化资源面临冲击;另外,没有相应的资金、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撑,群众收入少且不稳定性较为突出。种植科技推广缓慢,群众科技意识比较差,还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法,导致群众勤劳辛苦而收入不高,生活质量更达不到应有的水平。“美丽的贫困”成了玉龙的代名词。

(4)基础设施落后

玉龙县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人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兴修各种水利工程1630多处,对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挥了显著作用。但随着工程运行时间的延长、政策机制变化等原因,农田水利建设受到严重影响。全县农田水利实际灌溉面积不到设计标准的80%,加之投入减少,原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存在不同程度病险和损坏,有的甚至遭受严重毁坏,骨干水利工程利用系数只有0.41左右,灌溉用水利用率45%,有效灌溉面积只占农田总面积的41.61%,58.39%的耕地仍“靠天吃饭”,全县419个村组无安全饮用水或存在人饮困难,涉及14738户51584人,占全县人口的23.48%。

经济的落后导致人才外流。玉龙县贫困地区人才外流严重,尤其以奉科镇最为典型。奉科镇贫困人口多,生态环境脆弱,金沙江干热河谷缺水,生产生活环境较恶劣。自2000年以来,外出务工群体增多,资金外流。玉龙县贫困乡镇大量人才外流,剩下的多数是老弱病残人口,不仅传统的种植、养殖业难以为继,也没有能力发展新型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