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追逐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要素禀赋差异和生产要素成本差异扩大必然诱发产业转移。由于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出现成本差异,根据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农民将由一产向二产、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会明显改善其居住环境,提高其文明程度,享受城镇化成果。以宅基地换房正是顺应这一形势而产生的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一种崭新方式。以宅基地换房作为破解制约东丽区城镇化和都市型农业整体发展瓶颈的切入点,不仅可以满足农民的各种需求,给农民带来最大的实惠,从而可以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基于东丽区实际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决策,体现了管理决策的睿智,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经济主体的激励兼容,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均具有非常明显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以宅基地换房可以实现八大效应。
(一)素质提高效应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以宅基地换房,从自然村落集中到小城市居住,农民进城变为市民,极大地改变了农民原有的思维方式、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使农民共享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不仅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文化品位、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将发生根本性改观。不仅如此,由于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质量随着城镇化明显改善,给农民子女提供了接受更好的素质教育机会,也会带动地区农民整体素质的显著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民主法制意识、科学文化素质、生产技术技能和健康素质等自身素质将大大提升。而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就业空间的拓展,有利于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村民变市民的转变,进而为东丽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微都市”经济效应
以宅基地换房,进行小城镇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城市的创设。尤其是东丽区处于中国经济第二极的极心与天津市中心区之间的黄金区位,这些规划良好的小城镇将成为大都市的卫星城,实质是一个融产业园区、居住区、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区为一体的微型都市。形成都市型农业区域的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进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微都市”的经济效应由集聚、集约、辐射三种效应关联作用产生。具体来看,这种“微都市”辐射效应反映在三个层面:
其一,集聚效应。人们向微型都市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而集聚状况对经济发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其特征在于以城市的优势环境和条件吸引着周围众多企业和机构及社会经济各部门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集聚,从而更突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集聚效应。同时,由于大量消费人口、企业、机构的集聚,进而对各种资源要素产生着强大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小城镇的形成促进产业集聚,二、三产业的相对聚集,将立足于原有基础,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通过集聚效应实现滚动发展,从而做大做强,增强竞争能力。农产品集聚产业,通过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农产品,提高农业集聚效应,为微都市经济提供资源,同时二、三产业又为第一产业注入资金和技术支持反哺农业,促进农产品集聚产业整体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如此,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将实现根本性转变。最终,那些少污染、低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具备相对优势,必将突出发展,从而使新区域内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实现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产业集聚也能够加快市场信息的交流,增强企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活力,进而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其二,集约效应。集聚了大量生产要素的微型都市,可以实现多种资源集约化利用。首先,可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通过以宅基地换房,提高建设的容积率,让农民集中居住,增加土地使用的集约度,节约大量土地。以华明镇为例,通过对12个村进行宅基地换房,村庄总面积为12071亩,集中建设安置农民占地为2955亩,节约建设用地9116亩,达75%。其次,可以实现项目管理区自身资金平衡。集约整理使用安置后剩余的土地和建设指标,启动城郊化地产运作,平衡农民安置小区的建设资金问题。再次,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建设资源。通过以宅基地换房,实行撤村并镇,可以改变过去那种“村村通”模式,从而节约能源、资源。新建小城市,合理安排集中供热,广泛使用太阳能,扩大中水利用,开辟清洁能源利用渠道,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也可节约能源、资源。最后,可以节约现有乡村的治理成本,即管理资源。通过以宅基地换房建设小城镇,使得原来分散的政务管理资源、治安资源得到整合,降低成本支出。由于原来村级“自治”的成本则全部来自于农民,以宅基地换房也起到降低了农民负担的作用。
其三,辐射效应。新型小城镇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对周围区域具有相当的辐射效应。辐射就是利用城市经济在各方面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有系统地渗入周边地区及更大区域,从而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并在这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周围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带动的消费需求又会促进本区经济的发展。以华明镇为例。华明示范小城市建成后,除容纳华明镇12个村的现有人口外,还将容纳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成为兼具居住与商业、服务功能的新型微城市,为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天津航空城、东丽湖温泉度假旅游区等重点区域提供配套服务。同时,随着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该区域的范围和功能都将进一步拓展。在当前有利的大环境下,新城市通过集聚、集约和辐射产生的“微都市”经济效应,使得经济发展“滚雪球”式不断壮大,不仅自身能够迅速繁荣,也将带动周围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服务升级效应
农民进小城镇居住,集中程度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城市政府实现公共管理服务的集中化、集约化,可以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作用。将有力地推进服务升级,逐步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新型城市政府可以向城市高密度聚居人群提供以往农民分散化居住时难以享受到的公共物品。完备的公共物品及良好的公共服务为入住城市的新市民带来充分共享的现代城镇化生活。按照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健全完善市场监控体系,将大大提高服务质量效率。
反过来,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必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就相应增强了政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政府服务升级,将完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公共管理行为,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借以实现高效治理,从而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进行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服务十周围经济区域,达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四)农业发展效应
以宅基地换房,将促进农业发展,保障整体经济的安全运行。这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市场贡献”。城镇化为农产品提供市场,拉动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二是“结构贡献”。城镇化为农产品提供导向,拉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高级化。三是“规模贡献”。以宅基地换房可以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同时,城镇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使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为农业经营规模化创造了条件,拉动农业产业化。四是“资金贡献”。农业产业化使得生产、收购、加工等各环节紧密相连,使城市和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不断流向农业村,城镇化会形成的大量反哺农业资金,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持。与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相结合,实现农业长足发展,促进都市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
(五)岗位造就效应
以宅基地换房,促进农民向城市集中,加快城镇化建设,直接增加了农村的非农就业机会。人口的集中,必然增加消费需求,扩大市场容量,增加就业岗位。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开发署进行的一项研究,农村工业扩张引致服务性产业迅速发展,美国农村工业就业系数大于1,在1.02~1.70之间,即每增加一个工业就业机会,实际可提供1个半左右的第二产业就业机会。这一系数还随着工业增长而趋于增大。大于1的农村工业就业系数充分说明,农村工业的发展不仅有直接的就业效应,而具有就业增值效应。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管理与服务,增加了就业渠道,拓宽了就业空间。给农民以多元化的就业机会,使大部分农民跳出土地束缚,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
(六)社会保障效应
以宅基地换房实现土地整合利用,集体土地转为国有。政府提出部分资金作为村民养老金补充,将农村“城镇化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小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农民与市民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享受社会保障。农民转为城市居民,村民变成了市民,逐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这是以宅基地换房推进城镇化建设带给农民最大的实惠。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消除农户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进一步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释放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为农业的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同时还可给二、三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集“就业、养老、低保、医疗”于一身的立体式社会保障将使农村社区呈现出“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和谐景象。
(七)收入增加效应(www.xing528.com)
通过以宅基地换房建设城市近郊,能够实现农民宅基地市场价值显化和农民住宅的商品化、产权化,大幅提高农民资产性收入和非劳动所得。以华明镇为例,农民以现有宅基地0.76亩,估价5万元左右,到新建小城市置换一套80平方米住宅,价值超过30万元,农民家庭财产大幅增加。建设和开发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近郊,必将引来大量的投资,加之人口集中居住带来的刚性消费,二、三产业更加兴旺,经济产值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成倍递增。农民迁入城镇后,打开了“离土不离乡”便利就业的大门,东丽农民就业将便利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了多元化就业,收入将明显提高。
(八)政策效应
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公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与问题。成功的公共政策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时要符合生产力、社会公正、公众回应三个效应标准。
首先是生产力效应标准。任何公共政策,其最终结果的衡量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以宅基地换房,通过整合农村宅基地取得建设用地资源,解放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东丽区经济社会的长足进步。华明小城镇区规划新增建设用地6734亩,其中耕地4713亩,而通过对撤出村整理复耕,能整理耕地面积5442亩(大于4713亩),满足了占补平衡的要求。这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政策,反映了东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符合生产力标准。其次是社会公正效应标准。政府等公共部门是通过公共政策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的,这种管理的根本宗旨是求得社会的公平、公正。以宅基地换房,有利于政府在教育、就业、保障等公共政策上实行有效调节,更多地向农民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倾斜,以维护社会的总体和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宅基地换房通过相关制度的精心设计,来实现东丽农民对公正、平等的梦寐以求,符合社会公正标准,具有政策创新意义。最后是公众回应标准。公共政策是对公众利益的协调,公共政策实施的效应如何,只有以公众的满意程度来衡量。以宅基地换房,正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举措;正是基于“以民为本”的工作思路,满足当前农民十大需求提出来的新政策,必将很好地协调好公众利益,切合公众回应标准。显然,宅基地换房符合成功政府政策的效应标准。符合东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必将为东丽区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制度平台。同时,东丽区以宅基地换房新政策的成功实施,无疑将给其他区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示范作用。
以宅基地换房,是在执行国家严格保护耕地的政策下,打破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建设用地资源瓶颈,利用现有集体建设用地存量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从而既保护了农田,又使经济社会得以发展;是实现农村集体土地重新整合,建设用地流转和集约利用的新途径;是以最小的社会成本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
以宅基地换房,建设城市近郊,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可以依托城市近郊建设加速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工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确立农民社会保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变了农村的文化面貌,将会从根本上促进城乡差别缩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以宅基地换房,为扶农转非量身打造的包含邻里、社区、城市三级布局的城镇居住区,合理设置各种等级的公建,为农民身份的转变提供了过渡空间。这种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崭新方式将最大程度地满足现代东丽农民各种需求,体现出现代政府“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也从侧面反映出这种新政策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目的,以先进的文化为前进导向,忠实地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宅基地换房推进城市近郊建设,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举措。它将创造特大城市近郊农村实现城镇化的新模式;创造农村建设用地重新整合、流转和集约化利用的新途径;创造利用现有宅基地存量为社会经济提供发展空间的新思路。通过实施以宅基地换房推进城市近郊建设,保证了耕地资源的稳定、城乡实现统筹发展、企业得到了发展空间、农民获得了真正实惠,完全符合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东丽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都市型农业建设进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实践。
【注释】
[1]王家庭,张焕兆,季凯文.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64.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3]耿攀.新农村建设中的征地问题探析[J].中国农经信息网,2013-03-04.
[4]新京报.中央将逐步改革征地制度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N].2006-02-23.
[5]戴伟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9.
[6]戴伟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9.
[7]戴伟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92.
[8]戴伟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1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