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三角地区:巨型城镇群的形成

珠三角地区:巨型城镇群的形成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形势下,珠三角地区产生了一批外资导向型的小城镇,典型代表如东莞。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国际国内联系的加强以及民间资本的壮大,这一地区的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等相继进入大城市之列,成为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焦点,珠三角地区由此构成一个巨型城镇群地带。这三大城市群加上香港和澳门地区构成大珠三角城市群,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

珠三角地区:巨型城镇群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作为先行先试的前沿阵地,缔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相对于其土地面积和人口仅占广东省的23.1%和46.4%,占全国的0.43%和3.28%的比例,珠江三角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06年即已达到广东省总量的81.73%,相应其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例已经达到10.3%。与经济奇迹相对应的是珠三角城镇化的奇迹。2006年,珠三角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79.6%,人口密度达到1 039人/平方千米,成为我国城镇密度最大、经济要素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1]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面积大约5.6万平方千米。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的举世闻名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劳动积极性,同时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珠三角获得了先行一步的经济和政策优势;比邻港澳、面临南海、海陆交通便利的地缘优势;行政区域上同属一省,不同主体之间整合协调相对容易,在资源整合上具有明显的行政区域规划优势;岭南文化的极大包容性,侨乡的特殊历史渊源,使得外来资金、人才等资源能够较好地与本土资源相结合,发挥出资源集聚优势。种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为珠三角极大地吸引了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了其农业、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这一阶段,由于以上种种因素的作用,珠江三角洲地区乡镇企业迅速兴起,结合具体条件产生了蜚声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比如顺德县的“乡镇办工业和大型骨干企业为主”的集体经济模式以及南海县的“以县办为龙头、镇办为主体、村办为支柱、个体联合体为补充”的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发展模式等,带动了一批具有独特的外向化、市场化特征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由此成为该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及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农村商品生产的重要支柱,进而极大地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除了乡镇企业之外,外资的进入和利用也使得这一地区的乡镇企业冲破了“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框框,生产出大量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占领了国际市场,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制造业优势。低廉的成本、优越的地理位置、同声同气的文化氛围也使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欧美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在这里投资办厂,客观上也使乡镇企业和地方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86年,珠三角已成为全国市镇数目较多、密度较大、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并初步形成了贸工农型的产业结构,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此形势下,珠三角地区产生了一批外资导向型的小城镇,典型代表如东莞。

以外资导向型的工业化模式和城市化模式为驱动,到1990年初,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人口迁入量最大的地区,大量城镇规模快速升级。在此期间,深圳崛起成为与广州并肩的中心城市,改变了之前以广州为单核心的城镇经济空间格局,形成了以广州和深圳为双中心、大量工业城镇迅速发展、分布渐均衡的城市群体结构特征。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国际国内联系的加强以及民间资本的壮大,这一地区的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等相继进入大城市之列,成为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焦点,珠三角地区由此构成一个巨型城镇群地带。其主体为空间布局上呈“人”字型结构的东中西三大城市群体,东翼地区包括深圳、东莞和惠州三个城市,中部以广州为中心,包括佛山市(顺德、南海),西翼地区指珠江口以西、银湖以东地区,包括珠海、中山、江门。这三大城市群加上香港和澳门地区构成大珠三角城市群,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综观这一城市群,与之前相比,一方面该地区城市群体功能呈多样化,交流更加密切,发展为城乡一体、类型完备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双核模式逐渐向网络化、多中心模式演化;另一方面,传统的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强单中心结构被打破,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相对松散并演变为竞争型交易关联,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也普遍松散。

进入21世纪,珠三角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初始成本优势受到了来自全球激烈竞争和逐渐正规化的制度环境的挑战。国际规则的约束、人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使珠三角真正进入了“高成本”生产阶段。相应地,相关城市也开始了积极的转型,努力谋划生存和发展。广州推行的重工业化发展战略、东莞的“腾笼换鸟”、深圳的“服务经济”转型等都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以广州为中心的内部交通网络和以香港为中心的外部交通网络,为珠三角迅速融入全球发展奠定了基础。珠三角不仅已经取代香港成为亚洲的世界制造业基地,也迅速发展成地区服务中心与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市场,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达到72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达到135000元(约折合19400美元),城镇化水平规划达到85.0%,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三角通过自下而上的农村发展和外资带动参与了全球生产网络形成的过程,并成为这个网络中的生产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珠三角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城镇集群,中小城市数量多、自我发展和扩张能力强,并经历了单中心—双中心—多中心网络化三个阶段,内部个体逐步向均衡化和专业化方向演进。未来的珠三角,将超越多中心网络化发展阶段,借助完善通达的交通通信体系,形成一个以广州和香港两大国际城市为主导,不同规模的城镇或城市互帮互补,各个城市协调有序发展,最终形成一体化的城市区域空间,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珠三角必须进一步加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协调与规划,形成完善的区域产业等级序列,改善东西两岸交通,细化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加强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整合力度等,促进各个城镇新劳动分工的形成。

【注释】

[1]http://news.163.com/13/0318/04/8Q7L5FG700014AED.html.

[2]巴曙松.从城镇化看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投资重点[N].中国经济时报,2013-08-01.

[3]高强.我国城镇化推进的模式及措施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5).

[4]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出台在即津滨海与浦东赛跑[N].21世纪经济报.2010-12-31.

[5]戴相龙.天津从渤海走向全球.http://www.enorth.com.cn.2007-04-19.

[6]京津冀三地“抱团”谋发展“首都圈”日见朗.http://tj.focus.cn/news/2010-11-15/1101269.html.2010-11-15.(www.xing528.com)

[7]陈玉梅.东北地区城镇化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72.

[8]沈建国,董锁成.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战略[J].城市规划,2000(4).

[9]刘世庆.西部地区城市化特点与城市化战略[J].开发研究,2004(1).

[10]陈映.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9).

[11]西部大开发十年摸索成都成西部城市化引领者,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1-19/2079841.shtml.

[12]坚持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坚定不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N].重庆日报,2012-09-15.

[13]重庆“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探索有益[N].重庆日报,2012-12-05.

[14]新型城市化排位重庆名列第八[N].重庆日报,2012-11-02.

[15]喻新安.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13新型城镇化与中部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9.

[16]杨刚强,江洪.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1(5).

[17]程瑶,杨博,赵民.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若干特征与趋势——于皖北案例的初步探讨[N].城市规划学刊,2011(2).

[18]辜胜阻,李华,易善策.均衡城镇化: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并进[J].人口研究,2010(5).

[19]长三角城市群:离世界级还有多远?http://news.163.com/10/0525/18/67I4H4U3000146BC.html.2010年5月25日.

[20]高峰.江苏新型城镇化之路:进程、挑战与走向[J].苏州大学学报,2011(4).

[21]许学强,李郇.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0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