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都市圈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囊括河北省全省13个地级市,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心脏地带,被称为第三增长极的核心引擎。在以京津两市为中心的扇形区域内,海岸线长达5800千米,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是我国乃至世界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京津冀都市圈辐射面积近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2.3%;人口总数近6000万人,约占全国的7.23%,有着优良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拥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政策、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也较为突出。
京津冀三地协作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与中国改革开放相伴相生。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规划编制,以此规划将完成三个重要任务:明确区域的整体定位;协调规划区内共同关注,但任何一方都难以自行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提出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政策体系,核心内容是促进该都市圈内“11+2”城市的和谐发展,谋求建立一个和谐对话的机制,协调解决“京津冀都市圈”内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资源补偿、固定资产投资、产业转移、优势互补等问题。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该都市圈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
相比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自身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该区域经济基础较好,具备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劳动密集型产业、低端加工出口企业较少,外贸出口依存度相对较低。重工业、高端科技产品的外贸出口一直是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优势,信息传媒、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体育等高端产业欣欣向荣;铁矿、煤矿、石油开采以及农业生产等基础产业体量庞大,因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较为强大。其次,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该区域云集了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矿产资源;可开发土地资源和后备土地资源丰富,拥有渤海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天津港、曹妃甸港等天然优良港口,以及现代化的空港、海港、公路网和铁路网等优势。尤其其拥有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因而具有特殊的政治、科技、文化和高端产业聚集优势。
但是,与优势同样明显,京津冀都市圈在长期的规划协作和各自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和合作中加以注意并避免,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发挥出三地的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彼此的合作共赢。首先,都市圈内的城市GDP差距大,京津两地的空吸作用显著。由于历史的原因,京津冀地区生产要素过分向两大中心城市聚集,使得区域发展不平衡,周边中小城市特色不突出,产业承接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平稳衔接的产业链条,地区发展相对迟缓。先进的特大城市、落后的腹地,是京津冀都市圈整体布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其次,行政体制分割严重,缺乏协调衔接,产业同构、无序竞争问题突出。长期以来,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在发展上相互脱节,彼此之间联系松散薄弱,一些地方区域整体意识仍然淡薄,较少从区域利益出发考虑统筹兼顾,哄抢项目、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京津两地的辐射能力和带动效应,阻碍了这一区域经济的循环良性发展。除此以外,区域内自然生态严重失衡、环境恶化、环京津贫困带有服务而无补偿等种种问题,都在持续的发展和演进状态,需要京津冀三地群策群力、携手合作、共同应对,为该都市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都市圈的规划不是结果而仅仅是个开始。一个“圈”时代的来临,使三地都在努力做出调整、合作,以发挥各自优势,达到“琴瑟和鸣”的结果。
北京不再强调“经济中心”,而将发展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在新的城市定位下,北京开始了以首钢外迁为代表的产业转移,同时发挥历史文化优势,着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现代高端服务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将通过推动与周边地区的统筹协调联动,特别是与河北的统筹协调发展,集中解决人口、交通和创新发展等问题,实现自身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www.xing528.com)
河北方面则将环首都经济圈定义为“为大局服务、为首都分忧、为河北添活力”,并承诺举全省之力,推动包括涿州在内的环首都13个县(市、区)在服务首都中率先发展,将这一区域打造成环境优美、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城市带。唐山市更是全力将曹妃甸工业区建成全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秦皇岛市正在酝酿煤码头的整体搬迁,目的是还这个著名旅游胜地一片蓝天碧海。
天津则提出建设“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口号。2006年3月,国务院将天津城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将新区和旧市做了原则性的分工:二产以滨海新区为主,发展先进制造业;三产以天津市区为主,重点发展海陆运输,带动金融、商贸、服务、房地产,围绕城市建设来展开。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动机,滨海新区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正逐步呈现。2006年12月28日,天津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契约型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随后滨海新区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设立了“天津滨海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令我国第一个华侨投资基金、第一个合伙制船舶产业投资基金、第一个航空产业基金相继落户。2007年5月,欧洲空中客车A320中国总装厂在天津落户,带动聚集了20多家航空航天企业,形成108亿元航空航天业产值,成为继美国西雅图、法国图卢兹、德国汉堡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拥有大飞机总装线的城市。总体来看,滨海选择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招商引资路线,2009年启动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达375项,2010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项目更高达455项,总投资9598亿元。滨海新区产业辐射能量由此形成。[4]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滨海新区GDP已经开始反超浦东新区,成为拉动中国沿海经济的另一辐射源。
专家认为,京津冀都市圈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是能否实现各城市间的统一协调发展。如果不建立突破行政体制的经济协调机制,对于“京津冀都市圈”内的城市发展来说都将有害无益、背道而驰。对此问题,三地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北京在规划编制、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社会保障、生态、水资源、农副产品、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加强了与河北的合作,全力支持河北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实现两省市互动共赢,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河北多条高速公路宣布开通或开工,连张承的崇山峻岭之间也被隧道穿越,加之11个主要城市开通高铁、航空业的高歌猛进,京津冀之间越来越紧密,各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缩短。天津滨海新区在开发建设中也着力打破行政地域的限制,将处理好滨海新区与天津中心城区的关系、与京冀地区的关系、与整个环渤海地区乃至“三北”地区的关系放在了首要位置。
毫无疑问,京津冀都市圈在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具有重大的意义,“21世纪,东北亚地区有着巨大发展潜力,但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速度和程度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目前中、日、韩等国都在为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积极磋商。而中国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中心地带就是以京津冀都市圈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地区。”[5]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未来50年的一个经济增长极,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可以进一步放大首都的优势和辐射效应,推动京津冀发展水平的大幅跃升,进而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快速崛起。[6]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宏观背景下,大力发展以京津冀都市圈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无疑是使我国在未来的东北亚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非常关键的一步棋,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下发展经济的主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