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互动问题多发的分析介绍

人际互动问题多发的分析介绍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中心区逐渐成为黑人和移民等低收入群体的聚集地,类似贫民窟的聚居点不断出现,财政危机、失业、贫困和犯罪等城市问题屡禁不绝,甚至引发种族骚乱,一直是困扰美国政府和社会的一个顽疾。美国政府动用了2.2万名军警,平息了这次骚乱。贫民窟问题成为巴西最为棘手的社会矛盾之一,严重破坏了城市的形象,不仅影响到两代人的发展,而且影响社会安定、生态环境。2009年10月3日,里约热内卢市取得2016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的生产方式、无限的商机,在这股持续的浪潮中,有些人一夜暴富、纸醉金迷,但仍然有很多人食不果腹、入不敷出,挣扎在温饱的边缘。贫富差距加大、贫民窟的大量存在、社会不公引发的骚乱等,从城市化进程开展之初就与其相伴相随,直至今日仍然没有得到根除。其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巨大腐蚀力,值得我们警醒。

以城市贫困为例。2003年,联合国人居规划署发布了以“全球贫民窟的挑战”为主题的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全球贫民窟居民人数在20世纪最后十年里增长到了9.23亿,增长幅度为36%;如果以同样速度增长,到了2030年,将达到20亿。

即使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城市贫困问题也并未消失。随着郊区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中心区不断衰退,市中心区和郊区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整个国家正在走向两个社会,“一个是黑人的社会,另一个是白人的,两个社会分离而且不平等”。城市中心区逐渐成为黑人和移民等低收入群体的聚集地,类似贫民窟的聚居点不断出现,财政危机、失业、贫困和犯罪等城市问题屡禁不绝,甚至引发种族骚乱,一直是困扰美国政府和社会的一个顽疾。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城市中出现了一系列种族骚乱现象。1964-1970年,多达100多个城市爆发了种族骚乱,进一步强化了白人和黑人之间的集体对立。1992年4月29日,洛杉矶爆发自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最大规模的反种族歧视暴力事件,致使5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11900多人被捕,全部经济损失约10亿美元。美国政府动用了2.2万名军警,平息了这次骚乱。

拉美、非洲、南亚等地“殖民式城镇化”所造成的恶果已日益彰显,宗主国强制性照搬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模式,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贫困,迄今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

拉美是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地区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但土地分配不公是其中较主要的原因之一。以土地基尼系数考察,世界平均土地基尼系数为60%,但拉美地区却高达80%。在土地分配不公的前20个国家中,拉美就占16个。其次,由于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人口暴增,且相当数量人群没有一技之长,经济基础薄弱,他们往往处于贫困线边缘,导致拉美地区的贫困化现象十分严重,贫困率长期以来居高不下。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强劲,但久病沉疴,其仍是世界上贫困化程度和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仍有约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民窟大面积连接和大量存在。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居住在贫民窟的居民占该城市总人口的40%;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和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居住在贫民窟的居民达50%,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则高达59%。

典型国家如巴西。截止到2009年,巴西的基尼系数仍然高达0.55,贫富差距巨大,失业率居高不下。高失业率导致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巴西城市贫民大部分住在贫民窟,遍及所有大城市,现已发展到中等城市。圣保罗州是贫民窟最多的州,有1548个,居住在贫民窟的居民占城市总人口的22%;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和世界十大著名旅游城市之一,里约热内卢市城区人口550万人,其中有150多万人住在贫民窟里,4万人以上的贫民窟20多个。贫民窟问题成为巴西最为棘手的社会矛盾之一,严重破坏了城市的形象,不仅影响到两代人的发展,而且影响社会安定、生态环境。一些贫民窟为黑社会所控制,成为城市犯罪的窝点。2009年10月3日,里约热内卢市取得2016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两周,里约警方的直升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被黑帮击落。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洲国家的城市危机加剧,80-90年代成为非洲大陆的“城市危机”时期。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近半数人口居住在大大小小数十个贫民窟里,其中,离市中心仅4千米的基贝拉贫民窟,仅3平方千米左右的面积内居住着70万到100万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之一。

【注释】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9.

[2]刘文龙,罗平峰.近代拉美与美国城市化的不同进程与经济职能[J].拉丁美洲研究,2000(5).

[3]〔美〕洪朝辉.土地投机与19世纪美国西部城市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9.

[4]〔美〕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140.

[5]刘恩东.英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N].中国经济日报,2013-04-02.

[6]何磊.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的三次革命与中国城镇化道路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12(7).

[7]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0.

[8]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56-166.

[9]高强.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农业与农村的发展[J].世界农业,2002(7).

[10]郑宇.战后日本城市化过程与主要特征[J].世界地理研究,2008(2).

[11]张延军.分析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楼市政策以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12(4).

[12]汪冬梅.日本、美国城市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13]曹金臣.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J].世界农业,2012(10).

[14]安乔治,王艳红.日本城市化过程中对“三农”的保护[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8).

[15]肖绮芳,张换兆.日本城市化、农地制度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关联分析[J].亚太经济,2008(3).

[16]张延军.分析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楼市政策以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12(4).

[17]李林杰,申波.日本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7(3).

[18]〔英〕莱斯利·贝瑟尔.剑桥拉丁美洲史(第2卷)[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70-71.(www.xing528.com)

[19]刘文龙,罗平峰.近代拉美与美国城市化的不同进程与经济职能[J].拉丁美洲研究,2000(5).

[20]韩琦.拉丁美洲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问题[J].拉丁美洲研究,1999(2).

[21]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67.

[22]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8.

[23]郑秉文.拉美“过度城市化”与中国“浅度城市化”的比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7).

[24]程洪,陈朝娟.论20世纪拉美城市化进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拉丁美洲研究,2006(2).

[25]郑秉文.拉美“过度城市化”与中国“浅度城市化”的比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7).

[26]〔英〕莱斯利·贝瑟尔.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246.

[27]万广华.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80%[J].国际经济评论,2011(6).

[28]建设部城乡规划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外城镇化模式及其得失[J].城市建设,2005(5).

[29]郑文良,经焱,王纪洪.德国小城镇规划建设[J].城乡建设,2006(5).

[30]陈玉兴,李晓东.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与日本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2(8).

[31]Martin R.,Sunley P.Slow Convergence?The New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Economic Geography,1998,74(3):201-227.

[32]白国强.美国城镇体系的演化与规律[J].岭南学刊,2004(5).

[33]同上。

[34]孙卓.美国城镇化战略成败的启示[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5).

[35]杨书臣.日本小城镇的发展及政府的宏观调控[J].现代日本经济,2002(6).

[36]郑文良,纪焱,王纪洪.德国小城镇规划建设[J].城乡建设,2006(5).

[37]万博,张兴国.和谐之城:德国小城镇建设经验与启示[J].小城镇建设,2010(11).

[38]陆伟芳.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环境改造[J].扬州大学学报,2001(4).

[39]梅学芹.19世纪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初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3).

[40]何磊.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的三次革命与中国城镇化道路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12(7).

[41]孙卓.美国城镇化战略成败的启示[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5).

[42]张家唐.拉美的城市化与“城市病”[J].河北大学学报,2003(3).

[43]孙卓.美国城镇化战略成败的启示[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