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相关成果。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相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前半期。1945年10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市镇的体系秩序”一文,认为在我国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型的发展道路上,尤其要注意市镇农村的健康发展,必须“预先计划、善于辅导,使市镇发展成为有序的组织体”,否则“居民将受其害无穷”。1964年,严重敏、刘崇德也曾对江苏无锡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而真正开始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把小城镇建设的研究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形成了小城镇建设研究的数个高潮,“是农村调查的新开拓、新高度”[10]。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形态各异的小城镇纷纷出现,成为改革开放以后引人关注的发展热潮。费孝通认为,城市和乡村之间是需要连接体的,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连接体就是“小城镇”。1983年,费孝通先后在《瞭望》周刊发表了四篇文章,即《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再探索》《小城镇苏北初探》《小城镇新开拓》,后来这四篇文章编成专册《小城镇四记》。在这四篇文章里,费孝通通过实地调查,论证了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对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从三农问题与乡镇企业、小城镇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对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费孝通从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出发,构思出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整体框架。费孝通认为,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我国城市化道路应走“大中城市为辅,小城镇为主”的发展模式,重视和着力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以小城镇建设作为改善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和农民贫穷生活、消灭长期存在“三大差别”、实现我国城市化的现实路径选择。他更从小城镇建设的动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等角度对我国小城镇建设进行了详细解读,指出小城镇建设的直接动力是农村乡镇企业和工业的发展,因此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工业是小城镇建设的直接推动力;主张“做活人口这盘棋”,重视发挥农村人口蓄水池的作用;在1983年《小城镇再探索》一书中,费孝通从整体出发,在探索每个地区发展的背景、条件、特色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概念。通过以上研究,费孝通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思想,即主张不同地区由于方位、资源、交通、人文、历史等固有因素的差异,在经济发展上也应该避免千篇一律,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www.xing528.com)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理论基础的完善,近年来我国学界在小城镇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对小城镇发展的意义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小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在吸取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化决策,符合我国资源不足、人口基数庞大、农村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现实国情,为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关系,合理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在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2)对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综合学界观点,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以下模式,分别是城郊卫星城、工业主导型、商贸带动型、交通枢纽型、旅游服务型、区域中心型、边界发展型等。(3)对小城镇规划的研究。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规划是政府调控小城镇发展的有力手段,小城镇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规划。小城镇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把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结合,把城镇建设规划、土地规划、国民经济规划结合起来,发挥好规划的龙头作用。(4)对小城镇在城镇一体化中的地位研究。目前学界普遍主张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两者各有优势劣势,由此出发,应在两者协调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既能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又能充分利用小城镇成本低、投入少、统筹度高的内在优势,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兼具速度和效益的基础上平稳快速推进。(5)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规划不合理、制度障碍、体制建设等方面。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使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现阶段我们已经迈向了城乡一体化的新征程。今天的中国,即使处于城镇化率已经越过了50%的历史一步,但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依然无法乐观,不容我们有丝毫懈怠。综观各国发展实践,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的出路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基础上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基于此,广义“小城镇学”论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发展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