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又称“循环累积理论”。他认为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性,这种差距存在的原因在于“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的存在。缪尔达尔运用城市经济原理分析,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不是同时发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地区由于某种最初契机,获得增长过程中早期优势(初始优势),就会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优势区域会因市场作用而持续累积加速增长,并同时加剧“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的发展。“极化效应”是指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受到要素收益差异而发生的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结果造成落后地区的衰退,区域差距扩大。而“扩散效应”刚好相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等方面的差距一旦发生,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出现一定程度的从发达地区又流向落后地区的现象,即城市等级扩散现象。但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流效应总是远大于扩散效应,“市场力所起的作用是趋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会进而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发展更慢,从而逐渐增大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形成地区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在“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边缘区累进成为新的核心区,借助市场力量,不断往复循环,从而推进城镇化。
根据二元空间结构理论,缪尔达尔提出了经济发展先后次序的观点。他主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通过种种经济或行政手段,优先支持发展势头较好的地区,以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率,加快本区域经济发展。但缪尔达尔也认识到地区差异过大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性。对于限制累积性因果循环造成的贫富差异过大,缪尔达尔主张必须依靠政府干预。政府应通过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那些有竞争优势的地区,然后通过这些地区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为了防范积累性因果循环带来的地区差距扩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刺激措施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尤其是落后地区政府应当制定相应政策发展经济,缩小差距。
除了缪尔达尔之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从现有资源的稀缺性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出发,在其名作《经济发展的战略》一书中提出了“非均衡增长”理论,着重强调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赫希曼认为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和落后地区称为边缘区。赫希曼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限的资源应分配给最有生产潜力即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中,以此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后,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均衡发展便成为必然。赫希曼经过分析指出,经济增长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强调了市场作用和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作用,在其分析中认识到,某些非地方性的增长效应可能是消极的,在地理空间的“极”内,经济增长的累积集中将首先加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他确信,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扩散效应)将足以减少这种差异。然而,赫希曼对渗透效应(扩散效应)能减少地区差异的乐观估计是建立在依靠国家干预的基础上的。赫希曼认为,发展都是通过经济中的主导部门的成长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要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最有生产潜力即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中,通过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缪尔达尔和赫希曼都强调市场作用、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对区域差异变动的影响。这种区域差异的变动是通过极化效应(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涓滴效应)展开的。在市场机制和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作用下,这两种方向相反的效应是同时存在且同时发生作用的,其结果表示为两效应的合力,区域差距呈扩大或缩小变化。在早期,极化效应可能大于扩散效应,表现为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要素的吸引而使落后地区的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动,结果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在后期,扩散效应可能大于极化效应,表现为要素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回流,结果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异逐渐减少。同时,缪尔达尔和赫希曼都主张政府的积极干预,通过政府干预,或累积发达区域优势扩大区域差距,或刺激落后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的存在,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经济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是从一些点开始的,即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倾向于某些区域,进而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经济增长在某些区域呈现较强态势,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发挥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在实现增长极对外围产品的需求和技术创新的扩散的同时,实现各种生产要素资源从外围向核心区的流动。总体而言,这种区域经济的先集中后扩散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产生聚集经济效益,其大致遵循着“不均衡—相对均衡—新的不均衡”的动态发展轨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