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群成为温商的特色。温州人出了名地爱扎堆做生意,市场中经常会看到一批经营项目类似的温商,他们不仅不会为此争吵,往往还互相调货、互相帮忙。[9]他们有朴素的道理:一个人做事不赚钱,大家一起做事才赚钱,有钱大家一起赚。他们每到一处就互相扎堆。通常是一个人做一个行业有利可图,赶紧让亲朋好友一起做,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好挣钱,立即招呼亲朋同往。温州村遍布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和地区,营造了一个强大的商业、信息网络。温州人之间的交往非常简单,大家一见面,觉得项目好,谈好各自利益就行,不用像其他那样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论证、谈判、法律程序。这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合作文化。合作文化使温州人互相学,为他们在异域经营事业提供了便利。如2006年,在米兰举办的眼镜展会上,温商组团参展,80多个展位被安排在好的位置,一举拿到4000万美元的订单,让同去参展的江苏人很是羡慕,希望下次能编入温州战团。在欧洲的巴黎,温州人把在家乡的民间力量和行为方式搬到巴黎,形成了一个在巴黎有相当影响的华人社区——温州街。他们靠民间社会力量在法国生存下去,还有不少人积累了不薄的资产。
大多数温商个体未必拥有强大的实力,但如果他们抱团行动,就会成为中国最富有的群体之一。温商抱团的经营模式可以概括为“两个分享,一个担当”,一是利润分享,二是分享信息、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个分担是指分担风险。在“蚂蚁精神”的影响下,温商的投资模式也颇具特色,他们经常将一个大项目分成若干股份,再在企业协会内部分给那些有实力的企业,如果某家企业获得了20%的股份,却不足以将其彻底消化,就会进一步将这部分股份细分,寻找新的股东加入。温商把自己最长的一块木板拿出来,联手建造新木桶,集聚优势,离散劣势,结成合作共生体,在互补中共同提高。
温商合作文化的产生,与温州的地理特征有关。温州夏天台风多,要是一人盖一间屋,肯定不如十几个人紧紧挨起来盖一排楼更牢靠。抱团抵御灾难的习惯行为和心理特质早已嵌入温州人的血液中。温商基本是“草根”,他们没有什么背景,外出没有什么靠山,只有抱团才能生存,加上小农经济和宗法社会的影响,才促使相互抱团的合作文化形成。20世纪80年代,部分温商挑着货郎担就到外面闯荡,他们背井离乡,只能依靠三人成伙、五人成团的团队抵御当地很多势力的欺负。后来的发展中,他们把这种抱团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他们迅速积累起巨额财富。当一个产业在某个地域形成规模时,这个区域就会成为该产业的重要基地。因此,温商认为同行不是敌人,而是合作伙伴。(www.xing528.com)
温商的抱团精神,还体现在商人之间的产业链配套及相互之间的资金拆借上。温州打火机行业之所以能够打败日本、韩国的同类企业,靠的就是优质廉价。而这一点就是靠无数家相关企业的专业分工、产业配套、互信合作。正是温商的抱团精神,有效地利用了来自民间强大的金融支持,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温州人不是生来就有钱的,创业初期,温州人比很多地方的人都要贫穷,他们到外面跑生意,订单拿回来了,没有钱生产,怎么办?温州人很早就明白,只有先把一个人搞上去,大家才能都有饭吃。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便主动凑钱,帮助他尽快安排生产。这是温州最初民间融资非常有效也很普遍的方式。温商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曾介绍过一个民间融资的案例。几个温州乐清商人在外地考察时,发现一个旧城改造项目,投资前景非常好。不过,需要6.8亿元的巨额投资。尽管资金数额较大,但是温州乐清商人通过民间借贷渠道,仅仅3天时间就筹集到了6.8亿元的项目资金。南存辉在他的演讲“推进民营金融建设势在必行”中说,温州民营经济发展,民间金融功不可没。
商会也是聚群抱团文化的产物。在国内和海外,温商借助商会、行业协会抱团,群体合作织成一个无所不在的商业网络,这种网络就像人体的细胞或毛细血管,遍布市场的每个角落。团队精神为温州人在商海搏击中打造了一艘方舟。抱团文化有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除了“血缘”“亲缘”“乡缘”“义字当头”等共性外,温商的抱团不是唯“缘”为是,更不会以“义”为大,不讲商业原则;相反,他们在“缘”“义”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考虑“利”。“利”字当头,“缘”和“义”只是在其中而已。极具“抱团精神”的商“帮”是“温商”的特色,也是他们崛起的重要秘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