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从青田出发移民欧洲的人没有多少文化,而且大多是依靠偷渡或者是以“打洋工”的方式出国,他们通过打苦工积累自己的第一桶金。工作非常辛苦,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吃住都在拥挤肮脏的工厂,有人累死在车间。随着他们资本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很多人选择自己经商,从而远离血汗工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刚好赶上中国廉价商品制造潮,很多人转而代销国内出口商品,从服装鞋帽到电子产品,价格优势的中国商品迅速占领了当地市场。
在欧洲的青田人留在西班牙的很多,除了“亲带亲”“邻带邻”之外,另一个能让他们留下来的原因就是宽松的移民政策。从1986—2005年,西班牙有过6次大赦。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夕的大赦,赦免了境内300万非法移民,其中约有10万中国人。2005年底,又有约100万非法移民申请大赦,中国人大约为5.6万,通过率为60%。华人在西班牙的职业构成中,30%做餐饮,30%开食品店和糖果店,20%开服装店和百元店,20%从事进出口贸易。还有部分灰色行业在运转,比如色情业和黑帮。[5]
浙江人在欧洲特别聪明能干、特别勤奋、特别善于钻营。近一二十年来,欧洲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工人劳动时间大为减少,每周工作时间一般都在30小时左右,有的甚至低于25小时,闲暇空余时间增多了。在高速公路上,在马路边,到处都是旅游、喝咖啡晒太阳的人(德国人除外),亚洲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人)都觉得欧洲人变得越来越懒惰了。但浙江人在欧洲非常勤奋。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多达14—15个小时。这么长的工作时间,不要说在西方根本不可能,在国内也是少有的。而且这种做法在西方国家是严令禁止的,如被发现,要被处以巨额罚款。在欧洲的中国酒店,中国老板为了省钱,照样跑堂。
西方国家是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像法国,所得税高达52%。如果按照法规法令执行,欧洲人也赚不到钱,但浙江人却赚到了钱。浙江人逃税,欧洲人也逃税,不过浙江人逃得更巧妙,更不容易被人发现。浙江人赚钱的另一个诀窍是赚工人的钱。在法国雇用一个工人,月薪需上万法郎,此外老板还要给工人支付一笔数额不小的所得税、保险金等。但浙江老板就不同。前些年,一大批浙江人(主要是温州人)非法出境到欧洲,这批人既没有居留证,又不懂外语,根本不可能到外国企业去做工,绝大部分是被浙江人自己雇用的。这部分人,老板一般每月仅支付6000元(人民币)左右的工资(这些在欧洲来说是最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因为是“黑人”,工人的所得税、保险金也都不必交,劳动强度又大,这些多余的钱当然就都归老板了。
温州人移民欧洲以巴黎为起点,移民欧洲的历史可追溯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浙江沿海居民受雇到英法当后勤佣兵。战争结束后,绝大多数乘船回国,留在法国人数相当少。数十年来,各自谋生,虽部分集中在巴黎第3区的几条批发街,却如“隐身”市区,法国社会几乎没感觉到这个移民团体的存在。
从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中国加快开放步伐以来,温州地区移向海外的人数剧增,创造了偷渡集团“繁荣”商机。到了20世纪90年代,温州地区可以用“人去楼空”来形容,因为大家都想到欧洲去了。(www.xing528.com)
每个温州老板白手起家的背后都有一段辛苦的奋斗过程。有的人在年轻时来到法国,先住在亲戚家,来了之后就是学手艺,每天坐在机器前十六七个钟头,累了就睡在机器旁,醒来继续干活。在拼了七八年后,开始做代工,替人赶货,每天推着超市的手推车取货送货,暗无天日地赶工,直到拿了居留证。[6]
有了居留证立刻开店,早期只有一个小店面,后来越做越大。由于买商铺要几十万欧元,所以他们通常会在当地找同乡借钱,温州人之间互通有无,以民间标会取代银行的融资借贷,民间标会有纯粹协助无分毫利息的“干会”。
现在浙江人在欧洲,从经济上来看,大多经营饮食业和服装、皮革业,而且规模都不大,还很少有人经营重工业、金融等一些重要的产业,更没有产业、金融巨头。[7]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有相当一部分浙商对过去的原始经营模式不太认可,目前也正在寻求转型。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国潮至今,来海外打拼多年的浙商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企业转型也表现出了四大特征:从家庭企业向家族企业转型;从一人扛向团队合作转型,团队力量不断加强;聘请职业经理人,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商品采购不再单纯依靠中国产品,而是聚集多国商品,推广并销往世界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