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气候变化教育是帮助学习者和各社会阶层做好准备,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使公众和各经济体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参与建设绿色、低碳的社会工作中。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频发。2019年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2015—2019年的全球气候》指出:“2015—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大范围热浪、破纪录的大火、热带气旋、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导致了巨大的人员和粮食产量损失;南极和格陵兰岛冰川的融化开始加速,这也是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警告称:“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并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加。除了减缓气候变化,还需要更多去适应。”中国国家气候中心《2019年中国气候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 0.79℃,为1951年以来第5暖年;四季气温均偏高,春秋明显偏暖;全年主要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暴雨洪涝、风雹、台风、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死亡失踪909人,直接经济损失3271亿元。
面对国内外日益严重的气候风险及其损失损害,如何利用多种方法有效扩大这类信息传播的覆盖面,让公众普遍认识到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并采取与之相符的应对行动,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1992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6条明确指出:“各缔约方应在国家一级并酌情在次区域和区域一级,根据国家法律和规定,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拟订和实施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教育及提高公众意识的计划;保障公众获取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信息;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拟订适当的对策;培训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国际层面,编写和交换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教育及提高公众意识的材料。”这一条款可被视为指导各国开展气候传播的最早的政策性文件。
遗憾的是,全球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气候变化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还缺乏应有的投入。而在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研究中,也还缺乏针对不同层次人群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的投入产出比研究。这导致目前气候变化教育工作往往散见于各个学科课程之中,比较分散,教学不够系统,缺少关联。需要改进教育手段,提高气候变化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气候变化教育作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亟待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首先,呼吁全球公民共同行动。科学研究指出,人类现有的技术对于减缓气候变化是可行的。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手段,帮助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社会人士了解气候变化、掌握相关知识,并激发起他们共同的责任感。在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推动下,各国政府和公民社会已经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协议。我们需要以全球公民的身份,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共同采取行动。
其次,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作用。探索和推广气候适应型发展模式,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及提升应对风险的全民教育,倡导和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需要重视并发挥学校的示范作用和育人功能。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培养学生绿色、节能理念对全社会的影响深远。学校是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在意识提升、管理技术、新技术产品的运用等方面能起到示范性作用。(www.xing528.com)
最后,中国的贡献至关重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通过全民教育,在中华民族中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气象局“ 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
在气候变化传播的宣传与教育方面,中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活动是气象部门联合各大媒体共同报道的系列气候 变化实地考察与科普宣传活动,旨在从科学角度见证气候变化、面向公众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在气候变化领域发出气象部门的声音。自2010年以来,“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先后在青海三江源、内蒙古阿拉善盟、江西鄱阳湖等地进行了12次考察。考察团从气象科学研究和媒介传播的综合视角,走访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典型区域,记录全球变暖背景下出现的冰川融化、干旱、海平面上升等不利影响,验证了我国多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与研究成果,也见证了各地政府和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举措。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和脆弱地区。2016年“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活动以“探寻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发展机遇和选择”为主题,围绕能源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利用、自然灾害应对等方面,从新疆乌鲁木齐开始,途经一号冰川、达坂城、吐鲁番、克拉玛依,探访风电厂、油田区、新能源示范区等地,了解当地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真实面貌,找寻与解读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的途径与措施。
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核心区,“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考察团围绕自然灾害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主题,从福建福州开始,途经平潭、安溪、厦门,走进渔村,挖掘气候变化对近海养殖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探访茶叶种植园,挖掘气候变化对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及应对;近距离接触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天语舟”和台风体验馆,揭秘应对自然灾害的全新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