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口与经济发展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揭示了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本质联系,二者之间是辩证关系,即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人口的发展,人口的发展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以及整体水平的具体表现,社会经济发展同人口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构建的,一定条件下的社会结构是人口结构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作为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快慢程度是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在生产落后的自然经济时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部落之间的战争、无法避免的天灾与人祸、无法医治的疾病和生活的贫穷使得当时的人口死亡率很高,平均寿命很短。18世纪初期、欧洲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25岁,到了1900年也只有50岁,在接近200年的时间里只延长了25岁。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在东汉时期仅为22岁,到了唐代也只有27岁,宋代增长到30岁,清代时期为33岁,民国时期为35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也只是35岁,在经过了2000多年的时间后也只增加了13岁。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科技逐渐进步、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营养条件的改善以及公共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对疾病的预防及治愈成效显著,死亡率开始不断下降,人口预期寿命不断上升,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人口革命。可以看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消费的影响
经济学家马歇尔曾说过:“人是消费的主体,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都是消费者的需要。”通常意义上,人的消费行为不仅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其自身心理状态、年龄结构以及收入水平的影响。在预期寿命不断增加及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自己的消费额度进行分配,消费结构会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而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必然对消费需求产生重要影响。跟年龄的不断增长一样,我们也可以将人的消费能力大体上分为少儿阶段、劳动年龄阶段、老年阶段这3个阶段。相比较而言,消费能力在少儿阶段会处于一种快速增长的状态,消费能力在劳动年龄阶段,随着收入的增加而趋向稳定并有所下降,消费能力到了老年这一阶段会开始下降,具体原因是老年人的需求相对稳定,消费又主要集中于自身身体机能衰退所需要的医疗护理及健康保健等方面。
老年人的人口规模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老年消费水平,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带来了老年人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我国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初期,人口老龄化并没有对消费产生显著的影响,但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会因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而有所下降,在降低未来消费水平与消费比率的过程中,人口老龄化将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3.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及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通常来讲,人口老龄化会对劳动用工年龄的人口比例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口的老龄化会使得劳动用工年龄人口数量的减少,从而引起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构成社会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是劳动力,而劳动力数量和它所占的总人口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外许多国家产生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正是因为人口老龄化。(www.xing528.com)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生产某种产品时的效率,对劳动生产率的表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出的产品的数量;生产该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体意义上讲,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的多少,或者取决于生产该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多少。产品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关系,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越多,则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则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劳动力人口的年龄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意义上讲,处在年轻阶段的劳动力人口,由于经验的不足使得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也会随之逐步得到提高,而劳动生产率则会在劳动力人口临近退休之前开始不断地下降。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劳动生产率都会受到劳动力人口年龄增长变化的影响,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在相对适度的人口数量,以及具备优良人口素质的情况下得到一定的提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的生理功能及身体机能等各方面水平都在不断地下降,老年人的反应速度降低、劳动能力减弱,无法适应繁重的工作以及节奏较快的生产活动。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老龄之后,创造力、记忆力、接受新技术的能力都普遍下降,因此会影响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进而影响企业利润的增加。
4.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
能够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进行拉动的重要因素就是投资。在老龄化社会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人口结构的改变会改变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分配比例。参照莫迪利安尼的消费和储蓄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将消费与储蓄分为3个时期:首先是年轻时期,年轻人由于收入低且大部分的收入都会用在消费上,很容易出现消费大于收入的情况,因此没有办法进行储蓄;进入中年时期,由于收入的增加,在消费的同时还需要为老年时期做准备,因此会进行一定的储蓄;等到了老年时期,退休使得收入下降,消费在这一时期可能会超过收入,储蓄从而下降。从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过渡的阶段,储蓄会随着劳动人口比率的增加而增加;从青年时期向老年时期过渡时,储蓄则会随着劳动人口的减少以及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而减少。
储蓄同劳动人口比例成正相关关系,与老年人口比例则成负相关关系。受所谓“人口红利”的影响,近30年间劳动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为我国带来了相对较高的储蓄率,但同时由于受到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反而显现出了储蓄率较低的状况。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处于一种逐步加快的状态,年轻人口规模不断缩小,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将会对储蓄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储蓄率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
人口老龄化导致储蓄率下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老年人在退休之后由于受收入减少的影响储蓄水平有所下降,老年人大多以纯消费为主,如日常生活支出、医疗费支出等,往往是通过消耗之前的储蓄来实现,这也使得其储蓄水平下降。其次,由于总抚养比的不断提高,劳动人口用于赡养老人的支出以及负担自身各项社会保障的支出,使得家庭的储蓄水平也跟着一同降低。再次,由于老龄人口所占比例的不断提高,要求国家以及社会在社会保障方面、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方面以及对公共服务的加强方面的支出比例不断提高,致使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随之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