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应急处置与动员优势在重大危机中的效能探析

中国应急处置与动员优势在重大危机中的效能探析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次次应急处置过程中,仅凭中国共产党的体制内资源并不足以战胜危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就重大自然灾害举行全国性的哀悼活动。国务院决定,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本研究所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当国家面临重大危机考验时,中国的应急处置与动员优势是何以可能并如何发挥其效能来应对这些危机的。

中国应急处置与动员优势在重大危机中的效能探析

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到日本侵华危机,再到皖南事变;从美国侵略朝鲜战争到“九一三”事件,再到“法轮功”事件;从唐山大地震到九八洪灾,再到汶川大地震;从三年困难时期到“非典”事件,再到“甲流”风波……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党不断经历、应对和战胜各种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历史。在一次次应急处置过程中,仅凭中国共产党的体制内资源并不足以战胜危机。面对危机,对广大民众进行科学有效的社会动员,以此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是成功应急管理的关键所在。

中国政府应急处置和动员社会的能力,既是党执政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衡量党执政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标准。面对公共危机的威胁性情势,应急动员具有凝聚共识、激发情感、整合力量的重要功能。在汶川地震过后,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此次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从遇难者的“头七之日”(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停止娱乐,奥运圣火传递暂缓,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自发聚集的人群在天安门广场一同高呼“汶川挺住,中国加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就重大自然灾害举行全国性的哀悼活动。当国旗徐徐降下的时候,每一位罹难者的生命尊严冉冉升起。

2010年4月14日,地震灾难在青海玉树重演,整个国家和民族都沉浸在哀恸之中。国务院决定,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对这个举国默哀的庄肃仪式,《凤凰周刊》评论道:“电视画面中,全部身着黑色西装和黑色领带的现任政治局常委在胡锦涛的提议下,在中南海会议室里默然低首。”英国《金融时报》称,“在一起”成为国家力量的宣言,13亿人进入一个“现实的共同体”。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第二次动用国家的力量,对生命表达最高的尊重。当人们低头默哀,当人们饱含热泪,当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在公共仪式中静默致哀时,既是祭奠死者,更是为了安慰生者。逝者需要祭奠,国殇需要铭记,幸存者的情感需要一种公共仪式进行安顿,这就是举行全国哀悼仪式的意义。通过这种民族仪式的社会动员,所有同胞都站在一起,国家不再只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进入能够触摸并感受到的“现实的共同体”。经过一次又一次全国哀悼日的洗礼,这个社会每一分子的情感会更加纯净,在大难中凝聚起来的共识会更加坚固。(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期,以突发性和群体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应急事件不断发生。这里面既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事件,也有各种各样的重大人为责任事故;既有复杂多变的政治突发性事件,也有风云变幻的重大涉外危机。多难砺国,一次次突发性应急事件的发生对中国政府的执政地位而言既是一次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是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机遇和转折点。在各种应急处置的过程中,成功的社会动员是中国政府的强大武器。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应急事件,在这些危机中中国是如何进行应急动员的?应急动员在当前风险社会、网络时代和全球境遇的多重背景下有何独特优势,又面临哪些挑战和困境?面向未来,应急处置与动员工作到底应该如何加以改革和创新?本研究所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当国家面临重大危机考验时,中国的应急处置与动员优势是何以可能并如何发挥其效能来应对这些危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