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研究内容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说明
1.研究1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归纳研究途径(inductive approach)和演绎研究途径(deductive approach)是构念开发或量表编制的两种常用方法(Hinkin,1995)。前者需要使用开放性的问题来广泛收集人们对某种议题或现象的描述,再用系统化的方式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后者基于研究对某种现象的深入探究,以及对相关理论的细致回顾,对构念进行清晰界定,并收集和编制测量项目。鉴于目前尚未有研究将团队建设性偏差作为独立构念提出,中国组织情境下团队建设性偏差的结构模型也尚待探索,因此我们采用归纳研究方法来对之进行探讨,这有助于突破现有理论框架的限制,从更宽广的视角来收集团队建设性偏差行为事例。
本研究将借鉴Farh等(1997)的做法,通过以下步骤建构团队建设性偏差的结构模型和测量工具:
第一阶段:通过深度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等途径收集、整理和编写题项
首先参考相关学者的理论和观点,给出一个精确的团队建设性偏差定义来说明此构念。然后请访谈或调查对象针对这一现象,根据其在工作情境中的切身经历,列举5个左右符合团队建设性偏差定义的具体行为事例。在广泛收集和整理描述团队建设性偏差的重要行为事例基础上,遵循一般质化研究原则,根据团队建设性偏差的定义和Farh等(1997)的“多元判断(multiple judgment)”程序来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得到主要的行为概念维度,完成维度定义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团队建设性偏差初始问卷。
第二阶段:进行团队建设性偏差量表的效度建构
实施两次小规模调查,以实证量化数据找出和验证团队建设性偏差的因素结构,并进行信效度的检验。两次调查的样本数据分别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后再针对所有有效样本,进行项目分析和内部一致性分析,检验量表的信度。
团队建设性偏差和组织惯例僵化的事件清单编制参照Ilies等(2011)所采用的事件清单编制步骤。因所构建的团队建设性偏差量表与团队建设性偏差事件满足了内涵一致性和可观察性两个要求。因此,团队建设性偏差事件清单来自量表编制过程中第一阶段所广泛收集和整理描述团队建设性偏差的重要行为事例。组织惯例僵化事件最初的清单通过多来源组合而成,包括先前的组织惯例僵化研究、相近领域研究(如行为惯性、制度惯性等)以及深度访问和问卷调查等,在广泛收集符合组织惯例僵化事件内涵的行为事例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和完善,例如,删除含糊不清或晦涩难懂的事例,删除不符合组织惯例僵化事件内涵的事例,删除仅适用于少数情况的事例等。
2.研究2至研究3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2—3将采用多阶段问卷调查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讨。问卷调查研究的特点是外部效度较高而内部效度较低;与之相反,实验研究的特点是内部效度高,能获得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定结论,但是其不足之处是外部效度偏低。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综合采用这两种方法来对相关假设和理论构想进行检验。
(1)多阶段问卷调查
在研究1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实施较大规模的多阶段问卷调查(time-lagged design),以对研究内容2—3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调查将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各类企业同步展开。调查分为两个阶段,每阶段各分三次进行,每次间隔1个月,每阶段间隔2个月。样本涉及的管理者和团队分别约200个,团队规模为3—5人,团队成员为600—1000人。
本研究将采用多来源收集数据和多阶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各阶段的第一次调查包含的变量为各研究中的自变量、第一阶段的调节变量以及控制变量。第二次调查主要涉及中介变量和第二阶段(即中介变量到结果变量)的调节变量。第三次调查主要涉及结果变量。各变量的施测以及评价者情况见表11-2所示。
表11-2 多阶段调查各阶段的变量施测情况
关于事件的测量方面,包括事件强度测量和事件频率测量。事件强度的测量通过Morgeson(2005)以及Morgeson和DeRue(2006)已开发出的事件强度量表和二阶段评估程序来实现,即首先回忆并描述过去两周所发生的组织惯例僵化事件或目标团队建设性偏差事件,然后填写事件强度量表。其中,在回忆和描述组织惯例僵化事件的指导语中呈现以下标准:第一,该事件中所运行的程序、规范或政策等不能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要求;第二,由于执行该程序、规范或政策等使组织及其成员福祉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第三,该事件为组织中各部门所了解。在回忆和描述目标团队建设性偏差事件的指导语中需呈现以下标准:第一,该事件需符合团队建设性偏差的内涵;第二,该事件为各团队成员所了解。事件频率的测量在研究1所开发的事件清单的基础上进行,其测量在事件强度测量之后进行。
在其他测量工具方面,团队建设性偏差及事件清单采用本研究自编的量表。团队规范冲突、团队心理不适、团队焦虑则根据“指称迁移模型”,将现有研究中规范冲突、心理不适和职场焦虑量表题项的参照物由个体变为群体。另外,在研究3中,团队建设性偏差事件的强度和数量由观察团队来对目标团队进行评估,故将题项的参照物由团队自身变为目标团队。事件强度、团队学习、组织惯例更新、团队反思、集体性团队认同、环境不确定性、差错管理文化和组织竞争氛围等的测量工具均采用国内外组织行为领域权威刊物上的相关论文中所发表的、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成熟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见表11-3)。我们将严格遵循“翻译—回译”的程序来构建这些量表的中文版本。
在数据处理方面,将由多人进行评价群体层面变量汇聚到组织或群体层次。在假设检验方面,针对研究2—3中涉及同一层面变量的相关研究假设,本研究主要采取回归分析,包括Hayes(2013)所开发的PROCESS、Edwards和Lambert(2007)所开发的“总效应调节模型”,以及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对于涉及跨层的研究假设,则采用基于多层次考虑的HLM和Mplus进行分析。(www.xing528.com)
表11-3 拟使用或借鉴其他研究者所编制的量表及其来源
(2)实验研究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参照Matusik等(2019)基于事件系统理论进行的团队层面实验研究设计思路,他们认为团队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信息,并因此可能受到外部事件的刺激,进一步地,他们采用实验研究的方式,通过操控事件来引起团队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实验一
目的:考察团队建设性偏差事件对团队学习的影响(研究2)
被试:MBA在职学员(N=240,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将3名参与者分配为一个团队,共构成80个团队)
实验设计与程序:本实验为2(团队建设性偏差事件强度:高vs.低)×2(组织竞争氛围:高vs.低)被试间设计。实验的实施过程伴随着课程学习过程。实验任务要求各个团队依据两难决策任务素材,提出一个本团队的应对方案。团队两难决策任务素材和团队建设性偏差事件的操纵素材来自研究1中基于企业真实场景所收集的不同建设性偏差事件,在团队任务开展前期由助理团队进行不同强度的团队建设性偏差事件的示例展示。组织竞争氛围的设置参照倪旭东和季百乐(2019)团队实验中用以激励被试的“分梯度酬金制”,并依据课堂情境调整为“分梯度赋分制”,该方法基于团队结果的互相比较来决定结果的分配数额,符合组织竞争氛围的内涵。
实验流程包括以下环节:首先跟每位参与者明确打分规则,并要求他们独自阅读实验的指导语、观看团队建设性偏差事件的示例演示;之后要求参与者以团队形式进行充分讨论并完成两难决策任务,任务完成时间为三周(前两周分别就决策任务进行一次团队讨论,第三周进行团队决策);在完成团队任务后要求每位被试独自填写一份关于人口统计信息、团队反思、团队焦虑、团队学习和操作检验的问卷。数据分析环节将在对个体数据进行汇聚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等。
实验二
目的:考察组织惯例僵化事件对团队建设性偏差的影响(研究3)
被试:工商管理专业高年级在读学生(N=480)
实验设计与程序:本实验为2(组织惯例僵化事件强度:高vs.低,下文简称为高僵化组和低僵化组)×2(集体性团队认同:高vs.低,下文简称为高认同组和低认同组)×2(差错管理文化:高vs.低)被试间设计。实验的实施过程伴随着课程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组建团队(对集体性团队认同进行操作)并发布团队任务(介绍虚拟企业背景、团队角色以及撰写团队计划书任务);第二阶段,计划书反馈(对组织惯例僵化事件、差错管理文化进行操作);第三阶段,团队需要决定是否修改计划书以及是否采取相应的惯例挑战行为。
实验中所需要的情境素材(如虚拟企业背景、团队角色、团队任务等)依据研究1所收集和整理的组织惯例僵化事件、企业背景信息等资料编织而成。集体性团队认同通过自由组队(高认同组)和随机分组(低认同组)两种方式来设置,通过自由组队构成的团队可以自主推选团队负责人,随机分组的团队由老师指定团队负责人。这一操纵办法借鉴了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Festinger,1957),即个体倾向于追求态度和行为相一致的稳定状态,自由组队的团队成员自主选择了团队成员和团队负责人,因而态度上更为认同本团队,反之被随机指定的团队,其认同度较低。组织惯例僵化事件强度的操纵通过高层管理者对其计划书的反馈来实现,高僵化组和低僵化组都会收到高层管理者有关计划书与组织的某个程序或政策不相符合的反馈信息,但分别呈现该程序或政策经常会阻碍组织、部门生产效率阻碍程度的信息。差错管理文化同样通过计划书的反馈信息来呈现,具体脚本依据Van Dyck等(2005)所开发的量表来编制。
反应量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检验实验中操纵的变量(事件强度、集体性团队认同、差错管理文化)的操纵效果;第二,评估团队心理过程(团队规范冲突、团队心理不适);第三,测量各团队采取行动改变该程序或政策的意愿。
(二)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图1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