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弗里德曼的货币史研究探析

弗里德曼的货币史研究探析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弗里德曼指出,“货币存量增长速度要大于名义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趋势”,“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恰好会在商业周期达到峰顶之前减慢,而在商业周期达到谷底之前加快”。在弗里德曼看来,联储之所以没能阻止货币存量的下降,是因为联储缺乏管理能力,以及某些盛行思想对人们的影响。[49]所以弗里德曼认为,把货币看作是独立因素的可能性很大。

弗里德曼的货币史研究探析

根据弗里德曼的方法论原则,提出经济学理论显然是不够的,它需要经得起经验证据的考验。而《美国货币史》就是这么一本通过经验材料证明货币数量论的著作。书中的焦点问题是美国货币的存量,它“回顾了自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到1960年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货币存量的变化,研究了其变化的决定因素,并分析了货币存量对历史重大事件的影响”。[37]通过这项研究,弗里德曼得出的结论有四点:“(1)货币存量的变化与经济状况、货币收入以及价格的变化密切相关;(2)货币状况的变化与经济状况的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高度稳定的;(3)货币状况的变化通常有其独立原因;(4)货币具有欺骗性表象。”归纳出这四点其实无非是想从经验证据的角度,证明上文提到过的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即“(1)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和重要性;(2)影响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各个因素的独立性”。[38]至于货币的欺骗性表象,这其实也是古典货币数量论就提出过的经典论断。

尽管《美国货币史》以货币存量或货币供给为中心,但是它的基本分析框架,依然是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供给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相结合的方法。货币收入和价格是货币需求函数的变量,货币供给的变量则涉及存款与准备金比例,存款同公众持有现金的比例以及高能货币数量。“货币存量的变化与经济状况、货币收入以及价格的变化密切相关”,其实也就意指这些变量存在某种关系,可以用函数进行表达,而“货币状况的变化与经济状况的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高度稳定的”,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一种证明。

在弗里德曼所研究的九十三年时间跨度中,有两次价格膨胀,它们处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战时和战后,分别是1914—1920年以及1939—1948年,在这两个时期,“货币存量也上涨到了先前水平的两倍以上”。[39]和平时期,由于黄金提纯技术的提高,黄金产量增加,因而黄金输入也增加,1897—1914年货币存量自然也大幅上升,价格水平上涨了40%—50%。在经济稳定的1882—1892年、1903—1913年、1923—1929年以及1948—1960年,“货币存量的逐年变化也表现出了高度稳定性”。[40]经济衰退的1873—1879年、1893—1894年、1907—1908年、1920—1921年、1929—1933年以及1937—1938年,货币存量是下降的,1948—1949年以及1959—1960年,货币存量下降程度较小。在其他衰退期,“货币存量并非是绝对量上的减少,而是其增长速度小于扩张时期的增长速度”。[41]所以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存量长期和周期性的变动,与名义收入和价格水平的相应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但是“货币存量长期变动与实际收入长期变动之间的关系就没有那么密切了”。[42]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只要实际收入的增长过程与货币存量的增长过程都相当平稳,那么决定实际收入长期增长率的因素大致上会独立于货币存量的长期增长率。但是货币存量显著的不稳定始终伴随着经济增长的不稳定”。[43]

货币关系的稳定性一方面体现在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稳定性上,一方面体现在货币存量变化与经济活动周期变动的关系上。在九十三年的时间中,货币流通速度以平均每年略高于1%的速度下降,在经济衰退期,下降的幅度会更大一些。“货币流通速度的周期性上升或下降幅度往往随着经济活动周期性波动幅度的变化而变化。”[44]另一方面,“货币存量变化与经济活动周期性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45]是高度稳定的。弗里德曼指出,“货币存量增长速度要大于名义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趋势”,“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恰好会在商业周期达到峰顶之前减慢,而在商业周期达到谷底之前加快”。[46]此外还有许多事件可以辅助性地证明货币的稳定性,也就是即便货币存量存在波动,但是这种波动绝对不会是单边上涨或单边下降的。比如1878年恢复铸币支付、1933年后的两次黄金购买计划等等,在这些事件里,货币存量起初的运动方向和“后来占主导地位的方向相反”。[47](www.xing528.com)

这里,弗里德曼指出了一个现象,即1914年美联储成立以后,货币供给开始由专门的政府机构进行管理,在之后的46年时间中,“货币存量的年度变动幅度比之前的35年更加剧烈,因为在之前的35年中,货币存量的变化是由金本位制的准自动均衡机制决定的”。[48]

在货币存量变动的独立性方面,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存量变化和经济变化的关系中,很难确定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有三次例证,可以说明货币领域的变动导致了经济发生了变动,而这些货币领域的变动是由联邦储备体系的政策导致的。这三个例证是,1920年1月,联储把贴现利率由4.75%提高至6%,后来又提高至7%;1931年,联储把贴现利率由1.5%提高至3.5%;1936年7月至1937年,联储将准备金要求提高三倍。这些货币领域的紧缩都导致经济的衰退。但是反例确实也是存在的,1929—1931年的经济紧缩,导致了货币存量的下降,这次货币存量下降并非联储政策导致,确实可以说货币存量下降是因为经济衰退导致的,只是这个例证并不明显,在联储没有采取任何政策措施的情况下,货币存量确实下降了,但是下降幅度很小,1931年以后,货币存量才出现大幅度下降,但是这又与1931年以后联储采取的紧缩政策有关,当然货币存量的大幅下降,导致了长期的萧条。在弗里德曼看来,联储之所以没能阻止货币存量的下降,是因为联储缺乏管理能力,以及某些盛行思想对人们的影响。[49]所以弗里德曼认为,把货币看作是独立因素的可能性很大。他用非常严格的语言总结道:“货币存量的变动不仅是名义收入与价格变动的根源,而且还是名义收入与价格变动的独立结果。……但是在较长期的波动以及主要的周期性波动当中,货币的作用明显更大;而在较短的波动及较温和的波动当中,两者的作用相当。”[50]弗里德曼强调货币变动的独立性,是因为在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以后,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加强了,它更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因素对经济施加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