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20年代的通货膨胀进程

20世纪20年代的通货膨胀进程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接着,罗斯巴德把1921年到1929年分成了12个时段进行研究。这些因素都是联储和政府可控制的,所以很显然美国20世纪20年代,政府和联储在货币数量变动方面施加了巨大的影响。准备金增长是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国库通货以及买入票据实现的。[29]第三和第四阶段,通货膨胀暂停了下来。这次,准备金上升是由于买入票据、美国政府债券以及贴现票据发行导致的。

货币膨胀与准备金变动有关,在导致准备金上涨的因素中,罗斯巴德确定了什么是政府可控制的,什么是不可控制的。除了黄金流入导致的黄金存量的上升是不可控制因素以外,联储购买资产(其中包括买入票据和美国政府债券)、新贴现票据的发行、其他联储信贷以及待偿付的国库通货,这些都是政府或联储可以控制的。而在导致准备金下降的因素中,流通领域中的通货、联储的非成员银行存款以及票据的偿还是政府不可控制的,国库库存现金、联储的未花费资本基金以及联储国库存款都是可控制的。接着,罗斯巴德把1921年到1929年分成了12个时段进行研究。

罗斯巴德分析认为,在这12个时段中,不可控制因素在7个时段中是下降的,5个时段是上升的,而可控制因素在8个时段是上升的,4个时段是下降的。把可控制因素和不可控制因素分开考虑,他发现,政府债券对这个时期的影响是最大的,票据买卖略低,之后是新的贴现票据发行。这些因素都是联储和政府可控制的,所以很显然美国20世纪20年代,政府和联储在货币数量变动方面施加了巨大的影响。

在第一个时段(1921年6月至1922年7月),黄金流入使货币供给增加,而这时,商业银行由于准备金的增加,它们主动偿还其贷款,使得准备金下降了3.03亿美元。但是政府却反向让准备金增长了4.62亿美元,并造成准备金净增长1.57亿美元。准备金增长是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国库通货以及买入票据实现的。

在第二个阶段(1922年7月至12月),准备金迅速上升,但是不可控制因素导致准备金下降2.95亿美元,“但是可控制因素的急剧上升抵消了这种下降效果”。[29]

第三和第四阶段(1922年12月至1924年6月),通货膨胀暂停了下来。

第五阶段(1924年6月至11月),准备金以每月0.398的速度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不可控制因素下降2.62亿美元,但是可控制因素导致准备金上升4.61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买入票据和美国政府债券。

第六阶段(1924年11月至1925年11月),不可控制因素依然是使准备金减少,但是这又被可控制因素上升抵消,导致准备金上升的主要因素是贴现票据发行和买入票据。

第七阶段(1925年11月至1926年10月),不可控制因素也导致准备金上升。

第八阶段(1926年10月至1927年7月),可控制因素和不可控制因素都在导致准备金上升。

第九阶段(1927年7月至12月),通货迅速膨胀,准备金月平均增长在1927年后期达到0.42亿美元,不可控制因素虽然下降,但是这也被抵消。这次,准备金上升是由于买入票据、美国政府债券以及贴现票据发行导致的。

第十阶段(1927年12月至1928年7月),准备金下降了2亿美元,贴现票据上升4.09亿美元,美国政府债券下降4.02亿美元,买入票据下降2.3亿美元。但是定期存款上升超过10亿美元,人寿保险公司准备金上升5.5亿美元。到1928年中期,货币供给总量大幅上升15亿美元。

第十一时期(1928年7月至12月),买入票据又使得准备金净增长。

第十二阶段(1928年12月至1929年6月),不可控制因素导致准备金上升3.9亿美元,可控制因素导致准备金下降4.07亿美元。准备金总体上是减少的。[30]

罗斯巴德进行这样的分析,想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政府通过有意的货币扩张造成了人为的繁荣。但是,让人遗憾的是,罗斯巴德没有进一步揭示在货币和信贷扩张的过程中,产业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当然这也是由于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他们只要确信某件事情发生,结果就是必然的。

但是值得讨论的是,哈耶克所构筑的周期理论,其实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哈耶克是假设在资源被完全利用的状态下,货币增加是对经济的干扰。而实际情况肯定不会是这样。另外哈耶克的理论非常抽象,而且理论存在的前提非常多,所以在现实中很难满足那么多的前提。另外,哈耶克并没有明确他所描述的理论是针对一个产业还是整个经济体系,他只描述纵向的产业结构变化,但是不同产业之间的横向替代,他并没有考虑。

当然,我们也确实不能否认,货币存量变化是可能对产业存在影响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这是短期的,但是如果货币存量变化的幅度始终大于产量变动的幅度,我们就很难说长期的影响不存在。奥地利经济学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个尝试,尽管可能存在各个方面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这种探索的方向是可取的,值得进一步思考。

【注释】

[1]埃布斯泰因.米尔顿·弗里德曼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72.

[2]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13.

[3]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13.

[4]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14-15.

[5]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15.

[6]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33.

[7]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33.(www.xing528.com)

[8]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33.

[9]Hayek.Pryces and Productyon[M].New York:Auhustus M.Kelly,Publyshers.1935:57.

[10]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50.注1.

[11]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50-51.

[12]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51.

[13]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72.

[14]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73.

[15]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73.

[16]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73.

[17]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76.

[18]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76-77.

[19]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77.

[20]这是罗斯巴德为他著作的第二部分选定的标题。

[21]哈耶克.物价与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92.

[22]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4.

[23]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4.

[24]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4.

[25]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9.

[26]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9.

[27]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55.

[28]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55.

[29]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3.

[30]以上内容以及数据均可参看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57-1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