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奥地利经济学的研究和介绍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只是一开始所介绍的仅是个别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诸如庞巴维克、哈耶克等,将奥地利学派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只是最近二十年才开始。所以在描述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相关文献时,我将先从整体开始,然后介绍针对个人的研究,虽然对前者的研究实际上要晚于后者。
2005年韦森的《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及其在当代经济科学中的意义及问题》全面介绍了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
2005年项后军、周清杰都对奥地利学派在企业理论上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所涉及的文献重复较多,但是都指出,奥地利经济学理论向企业理论开始发展的某种动向。
逯建、乔洪武的《奥地利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2008)概述性地将奥地利学派和新古典学派进行了比较,他们指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独特性在于:(1)主观主义的视角;(2)反自然科学的方法论;(3)反对“连续性”的观念,即经济现象是不具有连续性的,因而也无法用数学的线性表达方式加以描述,因此,奥地利经济学反对将数学应用于经济学;(4)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观念。这篇文章是非常有意义的,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对这四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孙景宇的《奥地利经济学传统下的社会主义及相关争论》(2010)介绍了奥地利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四方面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及其观点,这四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结算、社会主义制度同一般均衡思想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激励机制以及社会主义同市场的矛盾关系。
刘树君(2010)以主观主义为主线,将不同时期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串联起来加以介绍,但是遗憾的是,这一研究过于琐碎,却让人无法感觉到更具整体性的理论框架。
下面介绍对单个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专门性研究。
我国学者对哈耶克的关注由来已久。在这里可以参看两篇文章,一篇是孙国东《哈氏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史》(2009),另一篇是蒋小波《哈耶克思想在台湾的传播》(2009)。前者把哈耶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从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1949年以前的大陆时期,1949以后的台湾以及1949年以后的大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关哈耶克经济学方面成就的介绍和研究,其中包括周德伟先生、蒋硕杰先生在早期对哈耶克的介绍,1950—1970年所谓“内部阅读”时期,滕维藻先生对哈耶克学说的翻译。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逐步掀起了哈耶克热,其中对哈耶克的政治学说、法学思想的介绍非常广泛,最主要的是邓正来先生对哈耶克的研究,尽管这可能与本书的研究关系不大,但是也值得一提。
对哈耶克经济学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分成这样五个方面逐一进行描述:方法论、货币思想、对政府干预的批判、学说史比较以及应用。(www.xing528.com)
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作为哈耶克著作最为重要的翻译者之一,冯克利先生在《哈耶克并不沮丧》(1993)中介绍了“理性因有局限而使社会获益”的问题,并引出了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思想。朱慧涛、贺海峰的研究(2010)介绍了哈耶克主观主义方法论的起源以及它与哈耶克主要思想的关系,遗憾的是,此文过于粗略。
在货币思想方面。孟援于1980年撰文介绍了哈耶克的《货币发行的非国家化》一文,并于1982年撰文介绍了哈耶克的自由货币学说。张旭昆则根据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独特之处,由货币思想深入到奥地利经济学的周期理论。富景筠2008年评析《货币发行的非国家化》一文时,指出哈耶克的货币制度安排有浪漫主义的倾向,由于此文发表于《读书》杂志,所以并不十分严谨,只是描述了阅读者的某种读后感。
在学术史梳理方面。王志伟概述性地比较了哈耶克与弗里德曼的关系(2008),由于这也是本书涉及的内容之一,所以必须提及。遗憾的是,这种比较,还是流于表面,只是对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各自观点进行了介绍性的比较,但是很难进入到对话的层面。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假设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两人坐在一起,探讨经济学,他们会在怎样的一个核心问题上产生分歧,并因为这一个分歧而造成了他们各自思想的整体差异。一种能展现不同的论证起点和论证过程的比较,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比较,并因之有利于经济学科学性的建设。
在同凯恩斯的比较方面,有两篇文章是非常有趣的。高歌《哈耶克与凯恩斯之争》(2008)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同凯恩斯的论战,此文的价值在于,在文献中找到了哈耶克与凯恩斯的正式交锋,并对这些涉及相互内容的文献进行了分析,文章从均衡观、资本和货币、经济周期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对凯恩斯和哈耶克进行了比较,但是文章有几个问题。首先是关于哈耶克及奥地利经济学派是否认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的观点,文章认为是肯定的,但是在前文已有介绍,其实奥国学派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认同这种一般性均衡;其次认为哈耶克排斥宏观经济学,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可以说哈耶克排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但是奥国学派进入20世纪以后,就致力于沟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他们的经济周期理论正是这一努力的体现。
张旭昆教授在《经济波动理论:哈耶克与凯恩斯的互补》(2009)中指出,凯恩斯与哈耶克经济周期理论的不同,在于他们各自理论逻辑起点的不同:哈耶克认定的均衡是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凯恩斯研究的则是有效需求不足,并提出两种理论存在互补性。该文对哈耶克经济周期理论的把握是到位的,尽管它所提出的哈耶克和凯恩斯的互补性显得非常薄弱。
可以说哈耶克是奥地利经济学派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位,因为他既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又在众多知名高校任教,还对解决滞胀问题提出了对策,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提出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但是随着哈耶克为人熟知,研究者也必然对哈耶克思想追根溯源,从而一批早期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开始为人重视,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米塞斯。首先,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源自米塞斯的理论,其货币理论也建立在米塞斯货币信用理论的基础上。其次,米塞斯对门格尔等奥地利学派的思想方法进行了总结,形成了更完整和鲜明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方法。再次,米塞斯的工作在奥地利学派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但是却因为独特的历史遭遇,使他远不如哈耶克等人声名显赫,容易被研究者忽视。
在米塞斯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方面。郭熙保最早介绍了米塞斯的思想(1987)。谢华育在《米塞斯:承前启后的奥地利学人》(1999)中介绍了米塞斯的货币思想。李文广从政策分析的角度解析了米塞斯的思想(2006)。任重道(2007)、曹东勃(2008)和刘树君(2010)分别撰文介绍了米塞斯的经济学方法论。郑娟的硕士论文《以米塞斯为核心的奥地利经济学派方法论研究》(2008)全面分析了米塞斯及其之后奥地利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黄雄的博士论文《米塞斯经济思想研究》(2009)全面介绍了米塞斯的经济思想。此外,黄雄(2009)、谢华育(2010)分别研究了韦伯同米塞斯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