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部性:特征、类别与演变

外部性:特征、类别与演变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部性的特征张五常和杨小凯等一直认为外部性概念模糊不清、同义反复、没有意义。传统定义明确了外部性与行动之间关系。人的行为的基本假定给出了外部性是人的行为的“有意”与“无意”的综合产物。外部性的类别与演进自有人类以后,人的行动的外部性就出现了。无意外部性是指行动者无意造成的副效应。相对应的有意外部性是指行动者能意识到会给他人实施影响的副效应。一项行为的外部性可能同时包含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外部性:特征、类别与演变

(1)外部性的特征

张五常和杨小凯等一直认为外部性概念模糊不清、同义反复、没有意义。其实,当一个概念没有被清晰表述的时候,本质上是一个现象没有被充分认识。现有外部性的定义虽然没有揭示外部性的本质特征,但描述了外部性的一些关联关系。

传统定义明确了外部性与行动之间关系。认为它不是行动的主要结果,而是它的附属结果,并且这个附属的结果还是直接行动者“无意识”的。“无意识”的限定或许出自曼德维尔、亚当·斯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刻认识,也或许出自分析方便的需要。无论什么原因,将外部性限定于“无意”之说确实遗漏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外部性,如很难说一个钢铁公司不知道他们排放的烟尘会造成污染。

外部性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其与成本和收益的关联可以预期。萨缪尔森将其直接定义为一种特殊形式(强加)的成本或收益,突出了外部性的非市场性和成本或收益属性。其简化式为:A将其行动成本或收益在市场外强加于B。按此定义,市场形成前的人类的相互作用以及计划经济都进入了外部性范畴

本书将外部性与西蒙的人的基本假定(Simon,1959)联系起来,考察外部性与人的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当一个人追求他行为结果最大化时,通过转移行动成本是理所当然的,而对其行为结果中的利他部分的不收费转移则是无奈之举。行动者个人总是在想方设法地扩大前者并不断缩小后者。机会主义则引导人们想方设法去实现行为结果最大化。一方面它引导人们实施其行动成本的转移,另一方面它引导人们尽量向其行动的得益者收费。然而,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人们又不能得到更多的成本转移路径以及减少其成本转移的成本,同时不能完全意识到其行动成果对他人的有益性。因此,有限理性限制了人们朝最大化的两个方向发展。人的行为的基本假定给出了外部性是人的行为的“有意”与“无意”的综合产物。人会有意或无意地转移其行动成本和收取其行动结果中对他人有益的费用。问题是这两项行为本身或许都需要成本。当行动成本的转移成本小于其转移的成本时,行动者会转移其行动成本。当收费成本大于其所收取的对他人有益的费用时,行为者的理性选择便是听之任之。这两种情形的结果分别对应着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

假定行为者转移的行动成本为Cz,为此支付的费用为Czi,则有:

式(6-2)中[-E]为负外部性。当Czi=0时,[-E]max=Cz。当Czi=Cz时,[-E]min=0。庇古的想法便是通过政府强制收取Czi=Cz使[-E]min=0。问题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去计量Czi或Cz。当计量Czi或Cz以及执行Czi需要成本的时候,交易费用问题便出现了。一个受负效应影响者要想通过市场得到Czi,他需要支付交易费用Cii。当Cii>Czi时,受影响者放弃行动,行动者和受影响者间的交易终止,存在:[-E]max=Cz。只有当Cii≤Czi时,受影响者才会付出Cii以得到Czi,同时存在:[-E]=Cz-Czi≥0。

假定行为者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收益为Rt,行为者收取的费用为Rt1,则有:

式(6-3)中[+E]为正外部性。由于行为者为收取费用要支付交易费用Cij,故存在:当Cij>Rt1,则[+E]=Rt。此时,行动者放弃收费行动,行动者和受益者间的交易终止。仅当Cij<Rt1时,行动者和受益者间能进行交易。若交易成功,行为者收费行动的净收益为Rt1-Cij。(www.xing528.com)

由式(6-2)和式(6-3)知,Cz和Rt是外部性的计量指标,并不等同于外部性。仅在交易费用高(Cii>Czi,Cij>Rt1)时,其值才与外部性等同。因此,外部性是行动者行为结果中无偿转移的部分,包括未支付费用的成本转移(即负外部性)和未收费的收益转移(即正外部性)。交易费用对行动者与受影响者间的交易能否达成产生直接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部性的大小。

科斯主张通过市场方法确定Cz、Czi和Rt、Rt1。上述模型则支持了布罗姆利的观点:交易费用的存在会阻碍科斯想法的实现,故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不仅在边际上进行贸易、平衡意愿(和能力)以防止任何边际变化偏离满意状态,而且个人——超越时空——将为别人承担成本和从别人那获得收益。

(2)外部性的类别与演进

自有人类以后,人的行动的外部性就出现了。在鲁宾逊的世界里,其行为也存在外部性。因为其他地方的人们会超越时空去感受他的行为的影响。外部性是人类行为结果的一种常态。

对无所不在的外部性进行分析,分类似乎是必要的[16]。我们将传统意义上的外部性称为无意外部性。无意外部性是指行动者无意造成的副效应。这种副效应或许很显著,或许很轻微以致接受者都没有感觉,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行动者本人无意识。相对应的有意外部性是指行动者能意识到会给他人实施影响的副效应。

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的外部性,都存在一个被施予者的感觉问题。如果被施予者没有感觉,这种外部性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也不会引起他人注意。比如某行动者第一次向大气中施放了一定的热量,无论他是有意还是无意,生活在其中的人并没有明显感觉。这类人们没有明显感觉的外部性为“无感外部性”。如果不断有人向大气中施放热量,他人就会产生明显感觉,进而在一定的限度内忍受它。从明显有感到可忍耐阶段的外部性为“可忍外部性”。如果超出了他人可忍耐限度,这类外部性就会引起社会人士包括经济学家的关注,属于“显见外部性”。可能产生外部性,但尚未产生外部性的状态属于外部性的潜在状态,这个状态对应着“潜在外部性”。

当外部性与人的感觉相联系时,外部性的影响程度会因人而异。如果一个人对噪音很敏感,那么,飞机的轰鸣声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程度的外部性。而对一个对噪音不敏感的人却不然。感觉上的差异,不仅会导致对同一外部性感觉程度上的差异,有时还会导致对同一时间的同一个外部性有好坏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对喜欢音乐的人来说,邻居家的摇滚乐无疑是一份免费的精神食粮,而对一个专心写作的人来说,它便成了噪音。一项行为的外部性可能同时包含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艾伦·瓦尔特斯教授对机场经济学的大量研究给出了这个结论。当机场建设以后,飞机的起飞与降落会造成噪音和污染,但机场周围物业的价值几乎无一例外地因机场的建立而上升。

显见外部性大多经历过由“潜在”“无感”“可忍”到“显见”的过程,甚至伴随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全球气候变暖而言,从有人可能向大气中施放热量开始,到第一个人向大气中施放热量时人们的无感觉,到今天的有感觉并且在局部地区的不可忍耐,已经经历了从“潜在”“无感”“可忍”到“显见”的过程,或者说经历了潜在负外部性、无感负外部性、可忍负外部性和显见负外部性四个发展阶段。不难想象,对寒冷地区而言,一开始的气候变暖并不是一件坏事。当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期望有一个暖和的冬季时,开始的气候变暖便具有正外部性。从正外部性到负外部性,便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