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关系营销定义
关系营销是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认为营销乃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
关系营销将建立与发展同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关键变量,把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核心。
4.1.2 关系营销与传统的交易营销的区别
它们在对待顾客上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1)交易营销关注的是一次性交易,关系营销关注的是如何保持顾客。
(2)交易营销较少强调顾客服务,而关系营销则高度重视顾客服务,并借顾客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顾客忠诚度。
(3)交易营销往往只有少量的承诺,关系营销则有充分的顾客承诺。
(4)交易营销认为产品质量应是生产部门所关心的,关系营销则认为所有部门都应关心产品质量问题。
(5)交易营销不注重与顾客的长期联系,关系营销的核心就在于发展与顾客的长期、稳定关系。关系营销不仅将注意力集中于发展和维持与顾客的关系,而且扩大了营销的视野,它涉及的关系包含了企业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间所发生的所有关系。
4.1.3 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
(1)双向沟通。
社会学认为关系是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渠道,良好的关系即渠道通畅,恶化的关系即渠道阻滞,中断的关系则是渠道堵塞。在关系营销中,沟通应该是双向而非单向的。只有广泛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才可能使企业赢得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www.xing528.com)
(2)合作。
一般而言,关系有两种基本状态,即对立与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协同,因此合作是“双赢”的基础。在竞争性的市场上,明智的营销管理者应强调与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的、彼此信任的、互利的关系。
(3)双赢。
关系营销的基础在于交易双方相互之间有利益上的互补。如果没有各自利益的实现和满足,双方就不会建立良好的关系。关系营销旨在通过合作增加关系各方的利益,而不是通过损害其中一方或多方的利益来增加其他各方的利益。
(4)亲密。
关系能否得到稳定和发展,情感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关系营销不只是要实现物质利益的互惠,还必须让参与各方能从关系中获得情感的需求满足。
(5)控制。
关系营销要求建立专门的部门,用以跟踪顾客、分销商、供应商及营销系统中其他参与者的态度,由此了解关系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利于关系各方利益共同增长的因素。
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也有利于企业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4.1.4 关系营销的中心目标——顾客忠诚
顾客忠诚之所以受到企业高度重视,是因为忠诚的顾客会重复购买。有关顾客忠诚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由美国学者塞利弗和肯切尔在研究社会判断理论时提出的“涉入理论”。该理论后来在营销学中被应用于研究消费者行为,其主要贡献是区分了品牌忠诚和品牌惰性:在低涉入情况下重复购买同一品牌的现象被称为品牌惰性;高涉入情况下的重复购买被称为品牌忠诚。品牌惰性不能称为品牌忠诚,是因为低涉入顾客只是出于方便省事而进行习惯性购买,而不像品牌忠诚那样对其认同的品牌具有强烈的偏好。
顾客忠诚的前提是顾客满意,而顾客满意的关键条件是顾客需求的满足。早期的顾客满意理论建立的“期望未确认模型”主要集中于期望对顾客满意的影响,而忽略了对满意的基本决定因素——满意的研究。对顾客满意研究的最新进展是斯普林格、麦肯齐和奥尔沙夫斯基通过实验和数理分析,重新检验了形成顾客满意的决定因素之后所建立的顾客满意理论模型。这一模型认为,当顾客把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绩效的感知与欲望和期望相比较时,就能决定欲望是否会产生。三位营销学者提出并讨论了导致顾客全面满意的七个因素相互间的联系。新模型确认了期望、欲望与感知绩效的差异程度是产生满意感的来源,期望一致和欲望一致程度越高,属性满意和信息满意的程度也越高,以最终达到对产品和服务的全面满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