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既要努力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又要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人们更多更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不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体系的修修补补,而是要立足新时代、对原来收入分配体系的系统化重构。
1.体现效率、促进公平收入分配体系的内涵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是为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差距的收入分配理论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政策体系等的总称。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核心是通过在增收、提低、扩中、缩差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2.体现效率、促进公平收入分配体系的结构
从系统论的视角,可以将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理解为由若干相互联系并且相互平行的收入分配子体系构成的一个大体系。或者说,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是由收入分配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1)分配层次维度的收入分配体系
从分配层次维度建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明确分配对象,包括社会(或国家)、生产要素(或者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和产品的生产者,考虑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分配对象的差异。
一是宏观收入分配,包括政府、企业和住户三个部门的收入分配,一般用三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来衡量。政府、企业部门所得主要用于积累,住户部门所得主要用于消费。只有在保证扩大再生产所需生产资料的同时,保证住户所得足够支付消费,才是有效率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需要确定政府、企业和住户三个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结构。
二是中观收入分配,包括行业、城乡和区域收入分配,一般用行业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来衡量。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利于刺激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率。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求将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限度内,以减少结果不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三是微观收入分配,主要指居民收入分配,表现为居民收入差距,一般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需要将收入公平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方向,对低收入群体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全体社会成员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对高收入群体实行超额累进所得税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2)分配次序维度的收入分配体系
从分配次序维度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求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要体现效率、促进公平。
一是初次分配,主要是通过税收制度,在政府、企业和住户部门之间进行分配。通过对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由企业留存企业基金、工资等,确定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和住户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在初次分配阶段,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创造社会财富,基于“效率原则”将财富以劳动报酬和生产税的形式分配到住户部门和政府部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在这一阶段发挥核心作用。(www.xing528.com)
二是再分配,主要是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对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调节。
三是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以公益慈善为取向,提倡社会责任,鼓励社会成员在自愿和有能力的基础上,拿出部分财富来帮助弱势群体,进而实现对再分配后依然存在的收入差距进行调节。第三次分配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多元性和志愿性等明显特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3)分配群体维度的收入分配体系
从分配群体维度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求在增收、提低、扩中、缩差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是低收入群体,指收入低于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年收入或月收入水平的人群。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有利于改善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二是中等收入群体,指一定时期内,收入保持在全社会中等水平、生活较富裕、生活水平相对稳定的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社会向“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转变,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又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
三是高收入群体,相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的,可以认为中等收入的上限即为高收入群体的收入下限,高于中等收入上限的收入群体可被列为高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是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必然选择,是健全我国再分配调节机制的应有之义。
3.体现效率、促进公平收入分配体系的特征
一是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能够推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1978—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4%,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9.4%的增长速度。尤其是1978—2000年,两者差距近4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基本实现了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同步。因此,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要能够推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二是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能够推动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极大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充分发挥再分配调节功能,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比2008年下降0.69。地区差距也在不断缩小,2018年东部、中部、东北地区与西部收入相对差距分别比2015年缩小0.02、0.01、0.08。我国要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将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公平感,更加激发社会公众积极向上的潜力、动力与活力,营造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氛围。因此,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要能够通过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将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三是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能够推动收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在宏观收入核算中,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分别对应着劳动所得、政府所得以及资本所得三大部分,三大利益主体对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相应的分配格局又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相对平稳,但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了较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在宏观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2016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占比为62.1%,比2010年提高3.7个百分点。因此,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要能够通过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结构更优化[3]。
四是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能够推动收入分配秩序逐步趋于合理。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器”、分配的“晴雨表”,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越大,社会的稳定性就越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也越高,产生矛盾的概率就越小。2019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总量规模已超过4亿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让大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因此,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能够实现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通过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来着力减少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增加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提升不同收入群体对收入分配秩序的认同度,让不同收入者能够共融共生、和谐相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