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标准经济学对产业模块化生产的影响

标准经济学对产业模块化生产的影响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标准所具有的规范作用使其成为检验与测试模块化生产中不同模块性能的唯一方法。在这一作用过程中,标准将不同模块间的接口制度化与规范化,促进了产业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产业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促进标准在产业间的推行与扩散,从而提升标准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随着技术创新复杂性的提升,技术标准化也越来越受到产业链中不同模块间兼容与协作的影响。

标准经济学对产业模块化生产的影响

标准制定的目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而经济学则是在资源稀缺基础上对资源的有效分配。从经济的角度对标准活动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提升资源的分配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标准的认识。

2.1.1.1 模块化与效率

模块化(Modularity)这一概念最早由Baldwin&Clark于1997年正式提出,他们认为模块化是通过众多能够独立设计,并能够发挥独立作用的更小的子系统来构筑更为复杂的产品或业务的过程,管理层将任务分派给各个独立的个体,从而鼓励个体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进行改进,并缩短各自产品的研发周期[30]日本学者青木昌彦和安藤晴彦在其著作《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一书中认为模块化是“半自律”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为复杂的系统或过程[31]。孙晓峰(2005)在对计算机产业进行分析的前提下,认为模块化是在劳动与知识分工的基础上,通过模块的分解与组合,把负责的系统分解成为独立的系统,再通过标准系统把各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32]。郭岚与张祥建(2005)则认为模块化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可拆分的单件或活动按一定规则组合成基础模块或过程,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础模块或过程按一定规则再组合成为更为高级的模块或过程[33]。模块化生产,深化了分工,简化了复杂的产品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创新周期,同时增强产品市场竞争[34-35]

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间的分工进一步细化,产业链工序按照一定的“块”进行分割与调整,演变成为产业模块化。一般来说,产业链模块化主要包含:产品体系或设计的模块化,制造与生产的模块化,组织形式或企业内部系统的模块化等三个层次[36]。产业的模块化打破了企业、产业与地域的鸿沟与隔阂,促进生产要素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整合,产业组织也就能够演变成一个非静态的生态系统[37]。因此,产业模块化越来越成为产业组织生产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尽管产业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活动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要发挥不同模块的最大效用,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设计不同模块间的连接规则[38]。标准所具有的规范作用使其成为检验与测试模块化生产中不同模块性能的唯一方法。在这一作用过程中,标准将不同模块间的接口制度化与规范化,促进了产业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产业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促进标准在产业间的推行与扩散,从而提升标准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闫禹和于涧(2012)运用博弈分析方法对高技术产业的标准竞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共享设计标准可以发挥企业专业优势,同时降低企业间的协调成本,而专业化的分工又可以将标准的竞争转化为各方的共赢[39]。明确的设计规则化解了不同模块间不兼容的问题,提升了模块的整体效率,而以标准为基础构建的产业链则成为企业参与标准的竞争的重要方式。

2.1.1.2 兼容与协作

安索夫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协同是两个企业通过资源共享以实现共生共长,其最终目的是创造价值[40]。梁美健与吴慧香指出,各子系统协同行为生产的效用将超越各个要素自身单独的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更大整体效用[41]。而兼容最初是一个计算机术语,主要指两个服务如果能够正确交互,则它们的行为就称为是兼容的[42]。引申到经济领域,兼容则是指不同产品或服务可以相互融合[43]。兼容意味着不同的产品有更多可接入与交换性。Katz&Shapiro(1985)认为产品兼容性有助于提高全行业的产出与福利水平[44]。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兼容与协作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要素,兼容性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协作的进一步开展,而协作的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不同组织间能够兼容。(www.xing528.com)

模块化生产方式导致了标准的出现,而兼容性则促进了模块间协同合作的开展,一项兼容性更强的标准更容易取得标准竞争的胜利,HD-DVD标准在下一代DVD标准竞争中的胜利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随着技术创新复杂性的提升,技术标准化也越来越受到产业链中不同模块间兼容与协作的影响。李薇和邱有梅采用博弈模型研究技术标准研发过程中的相关决策行为,结果发现技术领先企业与生产企业间的协作,比单独研发时具有更高的投资水平,并能承受更大的技术不确定性与具有更强的技术标准化能力[45]。此外,相对于市场机制,纵向合作机制在促进标准市场扩散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46]。兼容与协作对标准化的影响,使得协同创新网络成为推动标准化实现的重要组织形式。协同创新网络的出现,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标准化能力,同时也为其在标准竞争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发挥协同在标准化中的最大效应是获得标准竞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2.1.1.3 网络外部性与竞争优势

网络外部性也被称为网络效应,主要分为直接网络效应与间接网络效应。直接网络效应是指使用同一产品的消费者可以增加使用同一产品消费者的效用,较为典型的有电话、传真机等;而间接网络效应则是指消费者增加某一产品的配套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其总体效用就会得到提高,典型产品如VCD播放机,应用商店等[47-48]

网络外部性的存在,首先,会因为市场中的消费者从现有特定产品的消费中获得了比较高的总效用,不愿意随便改变现有已形成或已固化的消费行为习惯,使得新产品在进入这个市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49-50];其次,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也会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不断降低,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样有利于对市场结构进行调整,也便于市场淘汰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强化集中的程度[51];再次,使得网络临界容量成为一个关键变量,不能达到相应规模的网络会逐渐萎缩,最后必将被市场抛弃[52]。作为技术集合体的标准,呈现出显著的网络外部性[53],影响着市场上标准的选择与竞争。帅旭与陈宏民从外部性的角度研究联通CDMA标准与移动GPRS标准的竞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移动市场的发展与网络效应的影响,中国联通将在市场竞争中获胜[54]。陶爱萍与沙文兵研究了网络外部性与标准的锁定效应之间的关系,指出这种关系会带来寡头垄断[55]。此外,网络外部性主导的市场,会极大地激发企业进行研发,而标准作为研发的成果,又影响着产业的发展[56]。因此,研究网络外部性,对企业参与标准化有着重要作用。

综上,随着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标准并不仅仅只是作为技术或操作的规范,更是成为影响资源效率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为:首先,标准作为产业链模块间的技术规范,为产业链专业化的分工提供了依据。产业链的模块化不仅优化了产业链中资源的配置,同时也提升了产业链中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标准作为统一的连接规范,降低了产业链不同模块间合作的成本,促进了协作的开展,提升了产业链整体合作的效率;最后,标准具有的网络外部性,通过提升标准的消费效用与锁定效用,影响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标准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小企业推进标准化实现的动力机制,同时也为标准化过程中中小企业选择合适的标准化合作模式提供了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