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50-70年代,仓库型科隆自由贸易区的兴起

20世纪50-70年代,仓库型科隆自由贸易区的兴起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拿马地理位置优越,但国内市场容量小,科隆自贸区在20世纪60—70年代采用的是转口贸易运营模式:即科隆自贸区贸易公司从世界各国进口商品,然后再以批发销售方式把商品再出口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这种交易方式短时间内确实给科隆自贸区内带来了繁荣。到20世纪70年代,科隆自贸区的销售市场主要包括墨西哥,中部加勒比海等国家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家。

20世纪50-70年代,仓库型科隆自由贸易区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由于生产国际化、国际竞争以及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许多国家想通过建立与发展贸易型自由港和自贸区来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还是发展中国家接受和建立新的产业,或者促进国际贸易,都要选择较为有利的区位。由于巴拿马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悠久的贸易历史科隆自贸区便应运而生。

科隆自贸区始建于1948年,1953年正式投入运营。巴拿马地理位置优越,但国内市场容量小,科隆自贸区在20世纪60—70年代采用的是转口贸易运营模式:即科隆自贸区贸易公司从世界各国进口商品,然后再以批发销售方式把商品再出口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在运营早期,科隆自贸区占地面积仅38公顷,仅有几间小仓库,11家公司,营业额仅有2240万美元。此时,国际商品交易还不发达,并且中南美洲又远离亚洲地区,科隆自贸区的建立使得巴拿马附近国家的商人都来此采购货物。由于货物少但需求量较大,自贸区内的公司只要能够找到货源就能够很快将商品销售出去,并获得5—10倍的利润。此时科隆自贸区的公司多采取仓库经营方式,即在仓库门外设有小橱窗,里面陈列着几种展品,而真正的畅销商品却不轻易展示。这些公司都是以电话或者电报的形式与国外客商联系,交易数量和金额都较大,但是每个公司的商品种类并不多,并且交易方式单一。这种交易方式短时间内确实给科隆自贸区内带来了繁荣。(www.xing528.com)

科隆自贸区的转口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年进口额在20亿美元左右,并且逐年增长,一度成为西半球最大的自贸区。进口与转口商品主要有:轻纺工业(服装、鞋与电子产品)、工业机械、运输工具、原油化工、医药和食品(香蕉、虾、蔗糖)。到20世纪70年代,科隆自贸区的销售市场主要包括墨西哥,中部加勒比海等国家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家。在此期间,科隆自贸区内建立的公司由最初的十几家发展到了300多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