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有限自贸港过渡的转型期(1959—1970年)。1959年到1967年是新加坡发展“替代进口工业化”阶段,面向国内市场的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期间新加坡开始建立工业区,1961年底设立了当时最大的裕廊工业区。为了降低关税保护对转口贸易的影响,1966年新加坡颁布了《自由贸易区条例》,并于1969年在裕廊港码头设立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与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不同,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区并不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来发展加工制造业,它实质上是一个免税区。商家可以免费把本来应征关税的货物存放在区内,进行重新分类、包装和陈列等,然后再转运出口,或在有利的销售时机到来时运转到新加坡的关税区,缴纳关税后再销往新加坡国内市场。新加坡通过对自贸港政策的灵活运用,有力地促进了转口贸易。
2.制造业与服务业并举的发展期(1970—1990年)。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使新加坡形成了以制造业为支柱的合理产业结构,并带动了对外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1967年底,新加坡转而实行面向出口的工业化政策,颁布了《经济拓展奖励(豁免所得税)法案》,突出鼓励出口工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等发展和输出,在依托港口的自由贸易方面,除了保留一些基本的激励政策外,还制定了针对不同产业部门的具体优惠便利政策,促进服务业各产业的繁荣。
3.多功能自贸港的繁荣期(1990年至今)。1990年,新加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时至今日仍在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中名列前茅,有500多条航线连接世界600多个港口,同时又是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中心。新加坡自贸港的码头设备完善,处理货物效率极高,分别为远洋巨轮、邮轮、集装箱货轮,以及其他各种轮船提供服务。目前,全球超过90%的货物可以自由进出新加坡港而不需要缴纳关税。(www.xing528.com)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外,科技在新加坡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逐渐上升。目前,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脑磁盘驱动生产国和第五大半导体生产国。此外,新加坡还是软件业的“总部经济”所在地,吸引了全球80%的顶尖软件和服务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