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链的区域分工角度看,区域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商务成本、物流便捷、营商环境三个方面。商务成本区域比较优势具有梯度性,中心城市往往商务成本较高,而且呈现走高趋势,这对成本敏感的加工型项目来说,是重要的空间布局决定因素。这些年以上海最为突出,苏州、杭州、南京等紧随其后,这些中心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劳动力价格上升迅猛,且居高不下。长三角地区的商务成本空间梯度性更加明显,中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以及安徽、江苏的苏中苏北地区、浙江的浙东南地区,商务成本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上升。物流便捷区域比较优势具有地理区位上的特定性,面向全球全国市场的产业链,对港口及立体交通、枢纽连接等有更多的基础设施配套要求。显然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最具物流便捷优势,上海大都市圈中的各个城市,或有很好的港口条件,如宁波、舟山、南通;或与上海国际枢纽互联互通,如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也都具有很强的物流便捷优势。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特别是沿江沿海城市,这些年随着高速公路网、跨江跨海大桥及高铁网的更多覆盖,地理区位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物流便捷的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大幅提升。营商环境区域比较优势具有对外开放的国际性,开放度越高,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越高,越具有发展优势。上海之所以吸引了很多的外商投资、国内民营资本和总部项目,与它的开放优势、营商环境优势有很大关系。近几年长三角各地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其他城市则对标上海,在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建立公平竞争环境、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在展开新的努力。值得一提的是,相对处于内陆地带的一些城市更加积极地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其营商环境的相对劣势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善。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分工要基于上述三个维度区域比较优势的综合考量,商务成本很重要,但物流便捷和营商环境是基础和前提。不难发现,长三角地区具有综合区域比较优势的空间正在向纵深延伸,从上海向上海大都市圈延伸,从各个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延伸,从传统的长三角核心区向长三角城市群延伸。[1]这也意味着产业链空间布局具备了向长三角腹地进一步延伸的条件,一些原来只具备商务成本优势的城市,随着物流条件和营商环境的改善,可以在协助各个中心城市保持产业链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参与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要坚持发挥各地区域比较优势,深入推动产业链空间布局的合理调整,把一些在中心城市优势不再的生产环节、配套项目,更大力度地转移布局到更具优势的中小城市,特别是沿江沿海的中小城市。同时,进一步建设中小城市连接中心城市的立体交通体系,促进营商环境全面接轨,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区域整体联动的良好格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