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发展和生态文化的建设

生态发展和生态文化的建设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对生态文明的问题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热点和学术前沿问题。目前国内学者主要是对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李景源等认为,生态文明包含三个重要特征,即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

生态发展和生态文化的建设

1.国外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生态环保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较早,至今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针对全球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外众多学者在探索化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现及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借鉴。

国外对生态文明的关注起源于1915年阿尔贝特·史怀泽提出的“敬畏生命”思想。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它是第一本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3]。这本书声称,“如果不珍惜环境,将不会听到鸟鸣的音浪,将见不到池塘里的鱼虾,将听不到地球上动物的声息,地球会成为寂静的失去生命的星球”。它敲响了人们只关注经济发展而忽略保护生态自然的钟声,让人们终于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西方环保运动的正式开始。

1984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中写道“增长是无限的,但地球是有限的,我们必须限制增长”,“达到全球均衡状态”。[4]它给人们展示了无止境地追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人口、经济无限制的增长最终必然会达到生态环境所承受的上限,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地球是有限的,因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用生态文明指导经济发展,这样才能使得世界经济不至于崩溃,再次掀起人们对于环保问题的反思热潮。

20世纪80年代末,生态文明意识逐渐在世界不同民族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产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体现人类在更高层面上寻求和创建文明。20世纪9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和《里约热内卢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它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这些充分表明,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共识逐渐确立。英国环境经济学戴维·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一书中指出,绿色经济追求的目标,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前提下,运用最少的资源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它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在满足人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之上,追求经济的绿色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巴里·康芒纳认为生产技术上的巨大变革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因此要解决生态危机需利用科学技术手段[5]小约翰·柯布认为生态文明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需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变革,同时也需要改善或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与最深层的敏感性。大卫·雷·格里芬认为只要创建全球民主,那么发展生态文明就是有可能的[6]。唐奈勒·H.梅多斯等人在《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一文中认为:要从体系结构乃至思维模式上寻找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突破口[7]。乔舒亚·法尔利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选择——第五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综述》中指出:只有建立一种生态经济,才能真正了解生态问题的根源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8]。克利福德·柯布在《迈向生态文明的实践步骤》一文中,试图在经济与政治框架内寻求迈向生态文明的实践步骤[9]保罗·霍肯在《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中指出: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设计而非管理[10]莱斯特·R.布朗在《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文中认为:人类的文明已陷入危机,必须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即B模式,来取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即A模式,从而创造新的未来[11]。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从道德价值领域掀起了有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辩论,他认为“我们现时所称的‘发展’其实是反发展”,是一种“富裕的异化”,发展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现时的发展只注重经济的增长,未将人和自然生态的解放纳入其中,因此,经济的绿色发展必然是人类解放、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12]。L.K.考德威尔说过:“一种文明显示其内化目标与价值观的性质是它所产生的环境条件之中,环境恶化通常会先于社会衰败的。”[13]吉尔贝·李斯特是瑞典高等发展研究院荣誉教授,他指出:“永远都会有‘经济学’,生产与破坏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他们应该贴近现实研究,向来自生态学的知识开放,从而实现经济多样性。”[14]

以上研究都证实经济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增长,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独存在的研究对象,经济发展越来越强调绿色性,注重与生态文明之间的紧密联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www.xing528.com)

2.国内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

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生态文明研究。近年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对生态文明的问题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热点和学术前沿问题。目前国内学者主要是对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刘宗超从1988年开始,开创性地提出和论证了“生态文明与生态产业”的理论,提出了“生态文明工程”的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化为“管理—生产—交换—消费—服务—分解—还原—再生”的生态工程模式,又将该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围绕“生态文明”完成了大量的课题研究。刘宗超认为,仅提“环境保护”是被动的,将落后于时代发展,先污染再保护将会落入污染—治理的恶性循环中,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永恒、主动的环境改良措施。刘湘溶一直从事生态问题研究。1999年,他出版著作《生态文明论》,认为所谓生态文明,是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它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全盘抛弃,而是对后者的积极扬弃。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追求人类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物圈的协同进化。2008年,罗浩波出版著作《社会文明学导论》,他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按照和谐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生态体系诸因子之间和谐共生、共同繁荣为基础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5]。陈家刚认为,生态文明相对于以往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言,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它具体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全部努力和成果,包括人类为实现这种和谐所创造和建构的技术、组织、法律、制度、意识,以及实际行动[16]。李景源等认为,生态文明包含三个重要特征,即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必须坚持整体原则[17]。姬振海认为,生态文明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产业文明”与“生态制度文明”四个方面。其中,生态产业文明是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发展生态产业,改革生产方式,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按照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18]。张首先在《增强生态责任,促进公民生态行为的养成》一文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需增强和明确生态责任,并且养成良好的公民生态行为,同时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来加强人类的生态环保意识[19]。周生贤在《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一文中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20]。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在《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如何走出两难境地》中指出:为了实现“以生态导向的现代化”,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还需要监督科学技术,从而使科学技术最大程度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强大手段与有益工具[21]。何福平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中指出:推进生态文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由重经济建设、轻生态环境保护转向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22]。王玉庆在《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之道》中指出: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保的工作,在整体上,通过综合利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和科技五位一体手段和力量来实现[23]。张维庆在《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一文中认为: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同时也是具有保护与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的战略性选择,其需要推进新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加快节能减排科技发展和新产品的研发工作[24]。江泽慧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文中指出:“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标志,以建立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改善生态环境……在生产、生活、消费方式等方面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25]。周玉明在《论“生态文明”的哲学意蕴》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大力发展绿色技术,防止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要倡导绿色GDP,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同时还应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提倡公众科学合理的、适度的消费方式。”[26]

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入分析中国基本国情、战略需求和中国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战略目标。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会议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全力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注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绿色经济发展的类型,体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地位。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同志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上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27]湖南师范大学刘湘溶教授认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绿色经济发展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经济是基础,离开了绿色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就只是空中楼阁,生态文明建设现在的广泛影响也只能是昙花一现[28]。中科院可持续发展小组组长牛文元研究员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向生态化建设高速迈进的有效实现途径。”[29]循环经济借助生态体系的进化力量,是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类型之一,其充分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原理发展经济,提高资源、能源重复利用率,维系了生态环境的良好运行,促进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陈宗兴教授指出,“发展绿色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发展绿色经济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30]刘思华教授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目标就是构建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的现代经济模式,其主要表现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安全型的经济社会,实现生态的绿色文明发展等。”[31]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认为:“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是引领和促进绿色发展的指挥棒。”[32]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指出:“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实施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

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生态文明,但有一点共识,他们均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