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示谣言产生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揭示谣言产生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认为,无意讹传谣言的产生,既有一般的生理基础,也有其它实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种由虚构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不正确传播,就成为谣言发生的基本原因。以多斯黑尔为代表所进行的谣言实验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看法。归根到底,谣言之所以形成,还有实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其主要原因如下所述:第一,一个人所以愿意转述一项谣言,只是由于它能满足人的某些私欲。

揭示谣言产生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在历史上,由于谣言传播引起恐惧事件,而招致全军覆没的典型事例不少。兰罕准将分析了8个著名的由于恐惧而引起部队解体的实例。例如,1886年6月27日,奥地利的吉西西赛旅在普鲁士第一军团的攻击中遭到失败,缺乏食物和饮水。这时,一声“我们的路被截断了”的谣言,使处于恐惧中的奥地利军队弃枪而逃。这个旅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又聚集起来,但已损失了65%的力量(95名军官,2700名士兵)。再如,1743年巴伐雷军团在无力攻克奥地利炮台后连夜撤退。在撤退过程中忽然听到队伍后面一声巨响,谣言说奥地利军队追击来了,且后卫部队已被击败。有一个人喊叫奥军已经包围了我们的右翼部队。结果1万人的军队陷于恐慌奔逃之中。到第二天司令官集合部队时,只剩下少数的军官和骑兵,以及大约200名步兵

谣言的来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无意讹传者,二为有意捏造者。

研究认为,无意讹传谣言的产生,既有一般的生理基础,也有其它实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由于每个人的智力在客观上存在着差异,许许多多人的各种感受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力都不一样。所以,每当我们传递某一种事情时,常常出现遗漏、颠倒和失误,甚至进行任意的增补以自圆其说。这种由虚构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不正确传播,就成为谣言发生的基本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关于观察记忆的缺漏与不周的实验阐明了谣言传播与发生的条件。

人的观察能力明显地存在着差异,而且注意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即使集中注意,仍然难免会有遗漏。有人做过一个观察能力是否存在差异与不同的实验。他们用一张彩色图画给受试者,历时一分钟,就让全体被试者说出所见到图画中的各种事物与色彩,或者以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让被试者回答。结果发现,成年人观察所及的范围仅仅达到全图的20%~30%。凡是图中人与物的数量、色彩与位置等,多数都不能正确回答。儿童观察所涉及的范围更小,错误也更多。据罗斯加(Rosca)研究指出,106人同时观察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情,随后就要求他们报告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况,与摄像对照,发现正确率只有3%。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暗示性词句询问被试者,其错误率更高;如果在一种情绪状态下,观察结果的正确性也就更低。

我们不仅在观察力上受到生理、心理条件的限制,而且在所记忆的事物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遗忘现象。施杜恩与克拉柏来特的实验研究均已指出,受试者的记忆效果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愈不正确;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对所记忆的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常出现将一些不合理的材料(项目)略去,而补入“合理的”,或“可能的”项目。梅益士在实验中还发现人们对于平时所熟悉的事物,往往在观察时不全面,因此记忆也不精确,反之,恰好出现相反的心理趋向。

社会心理学家关于报告与陈述时的增补与改造的实验从另一角度证明了谣言发生的条件。

吉布森在实验中用许多无意义图片,让受试者对着默记,然后要求他们将图形画出来。实验结果发现许多被试者在画图过程中,将原先无意义图形都变成有意义图形。这就证明,每个人的心理过程中,各有一种“合理化”倾向。这种“合理化”倾向,就把原来图形的形状加以增补与改造,而成为各人回忆中复现的形象。

由此可见,这种合理化与自圆其说的增补与改造,原是人之所固有的一种心理特点。加上社会上种种风俗、神话、传说、信仰等与个人的种种愿望、忧思等情绪作用的存在,于是每当观察事件经过的过程或耳闻他人的传述而转告别人时,就有可能在有意无意间将其联想附会,自圆其说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确实是谣言流传的社会心理基础。

以多斯黑尔为代表所进行的谣言实验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看法。多斯黑尔在实验室中变幻种种动作,让被试者记住。要求有的被试者在7日后重述,再由第二人转述给第三人时,其正确程度只有原来的60%;到第三人再转述时,仅得40%。其全部实验结果如下:

原观察者 记忆效果 100%

第二人 7 日后记忆效果 60%

9日后记忆效果 40%~50%(www.xing528.com)

第三人 7日后记忆效果 44%

9日后记忆效果 30%~40%

尽管谣言在事实上是缺乏根据的,但谣言的确还是在传播着,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大多数人当听到和重述谣言时都想把它继续下去呢?归根到底,谣言之所以形成,还有实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其主要原因如下所述:

第一,一个人所以愿意转述一项谣言,只是由于它能满足人

的某些私欲。一个支持某项疑虑或憎恨,证实一项惧怕,表示一个希望的谣言,都会为人所转述。而借着转述者的情绪,使谣言本身的情绪色彩也得到同步增强。因此,某一谣言的迅速传播,表明了谣言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之间,充满着共同的憎恨、惧怕或希望。

第二,谣言甚至能为那些不相信它的人们来转述。这是因为在转述时,能供给他一个表现情绪的机会。而这种情绪在正常心境条件与社会条件下是被禁止或压抑的。例如:一个职工非常憎恨一个领导者,而平时他又不可能有进行反击的机会,甚至不能公开地在别人面前说领导的坏话,以免直接影响他的晋升和前途。所以,当这个职工听到了一项关于企业领导的谣言时,他就会把这个谣言传播下去,感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而不会有什么不道德感或犯罪感。因为这是谣言,他本人不必对这个“故事”负责。在听取或转述谣言过程中,使平时被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

第三,有些谣言的传播是由于人们焦虑心理所引起的。他们都害怕同样的事情,所以很容易相信同一类事实,这是一种情况;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任何一个紧张而焦虑的人,都会抓住任何对他有利的事物。他会自我陶醉于一些自己所想象的事实中,求得情感上的满足。他相信并转述一些你所希望是真正的事,以此为快。社会心理学中又将这种根据欲望而产生的谣言,称之为“梦笛”或空想的谣言。它所以流传,是由于能够使人解除忧虑,心情愉快。

第四,还有些谣言是处于半隐蔽状态传播的。它常常随着人们幻想的比例而发展。转述传播谣言的人,可以不负责任地让所传播的事实随意传播。

当然,瑶言之所以得到传播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4种情况外,还有其他一些心理因素。

第一,一般人传达一种故事时,为自圆其说或增加听众注意和兴趣,往往有意无意言过其实以耸人听闻。

第二,根据以往的传说加以夸张。第三,根据人们的一般心理上的良好愿望,投其所好,加以编造。

第四,根据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加以发挥。社会上的成员大凡都认为并且也相信事物都有因果联系。但有的人勉强根据原因推论结果,附会事实,结果就成了谣言。

第五,根据群众当时的心境,加以编造。

第六,根据个人猜测加以编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