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方案解决乡村问题

艺术方案解决乡村问题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振兴乡村的重点不仅是简单地对乡村进行美化,而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有效治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同的艺术形式能够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的乡村问题。疏通人与人的关系是治理乡村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首先通过公共艺术创作着力解决了这个首要问题。(四)村博馆、文化书院——弥补文化断层村博馆、文化书院的建设能够解决乡村文化断层的问题。

艺术方案解决乡村问题

艺术振兴乡村的重点不仅是简单地对乡村进行美化,而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有效治理。通过艺术的手段,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以设计为手段,以村民参与为保障,坚持“服务”和“赋能”两条腿走路,将村庄的集体资源和村民的个人资源进行重新建构,既关注物的“创造”,又重视人的“塑造”,既关注乡村环境、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优化的服务型设计,也聚焦村民能力拓展的赋能型设计,借助设计观念、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文化让村民行动起来、参与进来,与村民共商、共议、共创、共做。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同的艺术形式能够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的乡村问题。

(一)公共艺术——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乡村还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比如:干群矛盾、邻里矛盾、族群矛盾等人际阻滞现象。疏通人与人的关系是治理乡村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首先通过公共艺术创作着力解决了这个首要问题。

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在实践中,我们重视村民的参与度,甚至让村民成为主要创作者,让渡给予村民一定权力,专家、设计师起到指导作用。一个原本“高大上”的与他们生活并不密切的艺术品,通过他们的双手被创造出来,不同的村民在共同创作、维护的过程中,必然会为了这件共同的“荣誉”达成合作或者相互妥协。村民通过交往活动来加强联络,进而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以及对村落的情感归属。在人与人之间就艺术形成共识的时候,则是人际关系疏通的开始。由于闲暇的时间大部分用来进行作品的构思、制作,村民打牌等不良嗜好也相应减少。

实际上,公共艺术也是对乡村、村民的情感的体悟与关照,通过公共参与、深度访谈、持续对话等方式共同建设和提振乡村居民的自信、自尊。艺术还是潜移默化的,其作为抓手可以增加村民间凝聚力实现自我建设。

以浙江省宁海县葛家村为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艺乡建】团队,从2019年4月起三进葛家村,和村民一起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打造出“人大”椅、千年画廊、仙绒美术馆、桂知苑等四十多个共享艺术空间。村民利用村中、家里现成的材料,如石块、毛竹、干草和废旧衣物等,全程参与定位、设计、实施。结果是村容村貌被改善,成品还可用来销售;村民的艺术创造能力被提升,葛家村成了以融合设计开启“艺术振兴乡村”模式的典型。26天的成果,吸引了两万余人前来参观。值得注意的是,以艺术的方式介入乡村的过程中,村民从质疑到主动深度参与,村民内生动力被激发,公共艺术在乡风文明建设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艺术还取得了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甚至社会矛盾的作用。如村民把原本两家归属不明的地块让出共同打造、维护公共艺术空间,从原来的对头变成了伙伴;为了维护村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村民从原来对于公共领域的事物不闻不问,到开始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关心村中的大小事宜。

(二)“农创”——提高农民收入

“农创”顾名思义:基于农村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产品、非遗技艺与创意产品的结合,通过对产品的视觉化体系、功能的重塑,从而增加农产品、手工产品的附加值,能够拉长农产品、传统手工业产品的产业链,改变农村产业单一的情况。

当前,依靠传统的农村业态很难实现产业兴旺,同时,重资本的投入并不能普遍适用,而且村民直接获利相对较少。那么,在农村现有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兴旺,切实可行的做法就是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对传统农村产业、产品的系统性设计,有助于品牌形象的打造,有助于提高传统产业的价值。(www.xing528.com)

以湖北孝昌县王店镇樊家湾为研究对象,【艺乡建】基于村落的地理历史等背景进行创作。樊家湾村民在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以打石磨为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村里为了寻求新的产业机遇,引进资本兴建石矿,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笔者带领【艺乡建】团队在此创作了系列文创产品,如石材打造的茶台、茶具,特色杯垫、坐垫,还有经过绘画处理的石头等。在当地,山、石、石匠、石艺还在,通过艺术设计能有效提高附加值。传统技艺保留下来,村民增加了收入,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我们还组织当地村民一起创作,通过简单的工艺和图案制作出坐垫、杯垫或石头工艺品,避免了农闲时大量村民赋闲在家,聚集在一起打麻将等旧习,从而提高凝聚力。村民能制作,游客可参与,增加了旅游的体验环节。【艺乡建】进驻建设前,山村年游客量在800人左右,建设后年游客量在8000人以上,游客量同比增长了9倍。未建设前人均纯收入4660元,建设后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000元,几乎翻了一番。

(三)艺术市集、民宿、艺术节——农村新业态

文旅3.0时代,消费升级,迎来更高层次的心灵之旅,文化内需形成新的产业导向。一方面,文旅融合发展以新业态、新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体悟,形成消费市场的循环;另一方面,新业态产品艺术附加值提高促进消费市场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吸引村民返乡、新村民入驻。

对于环境失衡、“两山”转化率低的乡村,应该从文旅3.0中找到解决方法。摒弃高耗能、环境不友好的产业,用艺术的手段修补已经被破坏的风貌,同时挖掘在地文化,打造体验消费等可持续发展的业态,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文旅3.0的重点是挖掘在地文化基因,重塑地方文化IP。文旅3.0的内容包括艺术市集、民宿、艺术节等。艺术市集、艺术节以农民为主体,即“农民制造”,强化农民的内生动力,改变过去的“等靠要”,通过培育村民的内生发展能力,唤醒村民的自信心和自我发展意识,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藏的创造力,从而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四)村博馆、文化书院——弥补文化断层

村博馆、文化书院的建设能够解决乡村文化断层的问题。

留住历史、记住乡愁。挖掘、整理和传承民风乡俗、乡约村规家训,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是村博馆承载的重要工作,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的内容之一。

建立村博馆能够让村民知晓自己家乡的发展史,调动村民富而思进的积极性,描述这片土地的发展轨迹,折射村子的发展变迁。挖掘、保护和弘扬民间文化,一方面是把往昔的点点滴滴捡回来,留住大家的记忆;另一方面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促进社会和谐。以村博馆为载体,将抽象的道理、生硬的说教转化为群众身边喜闻乐见的生动事例,赋予其蓬勃的生命力、生动的感染力和强烈的震撼力,将经济建设和现代文化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依托载体进行宣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