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划,同时也是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在2018年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的称号。神农架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多种矿藏资源、水利资源和生物资源,同时地域民俗文化资源蕴藏丰富,神农架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穑而得名。因此神农架公共艺术的整体策划也是从文化发展的源头开始,综合公共艺术地方价值的社会性与公共性,重塑在地性的乡村品牌IP。
八角庙村是神农架松柏镇上游的一个小村庄,村落布局沿山脚依次排开,公路、田野、河流将村子划分为南北两端。这里是前往神农架景区的必经地之一,海拔较高、群山环抱、植被茂密、自然资源丰富使得此处成为松柏镇乃至湖北省难得的“避暑胜地”。国道贯穿村庄,即将建立的高铁站点也将为八角庙输送大量的旅游人群。道路、交通的功能属性不断改变着村庄的空间氛围,赋予了这里山野驿站的场所精神。
然而,村内目前仍然存在资源利用不合理、缺乏地域标识性、村民盲目跟风建设、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八角庙村长期得不到解决,对于村民来讲难以利用旅游人群增加个人收入,政府提出“鼓励发展旅游资源”的政策难以获得广泛的响应和落实。对于从松柏镇、襄阳、宜昌、武汉等周边城市来此度假的村外游客来讲,村庄除了充当通往神农架景区的中转站,仅仅提供了简单的餐饮服务,整体上“无处可留、无处可赏”,难以形成过夜经济,留住过往人群。
【艺乡建】团队自2019年起,曾多次入驻八角庙村进行实地考察,“两步走”对神农架林区进行乡村建设。通过挨家挨户的采访深入了解村民的基本需求,以便在整体的规划中保持每户特色、突出整体风貌。在地方上采取三步走战略,即“导流—内容—运营”。首先,通过基础设施与景观上的视觉美化提升,以及新媒体等方式宣传普及,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一个地方一旦有了人气,便会产生消费的可能性。游客被吸引过来,要想让其产生消费,就要有丰富的产品,这是我们所要做的“内容”。艺术可以帮助挖掘村落的潜在文化价值继而转化为新型生产力并带来直接效益。【艺乡建】主导以文创促“非遗”走向市场,以文创促原生态发展、传统手工业形成良性发展。同时,可以根据村庄环境,因地制宜发展过夜经济。在运营上,通过合理的村庄设计规划保证前两项目标的实现并健康循环。
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同步跟进,需要村民、政府与艺术家团体通力合作,最终以改善村民经济收入、丰富村内精神生活为目的和出发点。
(二)“三步走”的实践路径
1.“赏心悦目”的导流过程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之一,艺术介入乡村不仅能改善村民经济收入,同时也能春风化雨般地改变村内精神生活。“赏心悦目”的当代乡村不仅承载着对外的引流功效,同时也有凝聚乡村内部力量、加深场域记忆、突出村庄形象的功能。公共艺术的文化凝聚、文化传播功能远比作为基础空间的聚散、驻留作用更为有效和持久。
乡村风貌的规划及建设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宏观层面的乡村规划,中观、微观的空间设计,也涉及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普查、挖掘、再现与活化,还涉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制度设计。在开展乡村规划和建设时,要把握整体的秩序与节奏,强调艺术特色,也强调与周边环境相互和谐,做好村内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体现区域民俗文化及传统物质空间形态。
(1)公共艺术
对于八角庙村的整体规划以“快乐地赚钱”为主要思路,采用整体“欢乐明快”的情境,局部采用丰富有趣的变化形式,搭配多元的互动体验方式,创造在愉悦体验中实现营收的公共艺术空间(图3-84)。
考虑到长久有效的发展目标,神农架八角庙村同时引进了打造神农架远山国际儿童村的长期计划。因此在设计公共艺术与规划景观的过程中,部分项目突出了以儿童、家长以及游客三方为主的设计概念。对于儿童村,要树立远山国际儿童村的IP形象,同时结合儿童的审美与心理创造符合他们的游戏行为空间,通过形象与色彩搭配,来激活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对于普通游客则需要达到预流、引流和传播的效果,要创造独特的视觉形象、体验空间以及优质的地方产品。因此,设计需结合理性的效益、功能、价值以及感性的艺术、文化和体验多种条件。
图3-84 八角庙村节点布局图
八角庙公共艺术的设计按照步行道行人逻辑游线划分为四个区块,分别为架木系列·入口景观、架木系列·大地上的音乐盒、架木系列·串联廊道和公共艺术方案,在这些区块内共设置了24个活动节点,涉及从远山、民宿到装置、景观多种视野。
神农架之名,联系着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于远古时代为遍尝百草率众寻到一座高山,此处山势陡峭,森林遍野,便教先民“架木为屋、架木为梯,以避凶险、助攀缘”;八角庙村的《架木》系列景观建筑作品便以神农架的传说为设计灵感,衍生出一系列趣味横生的景观、建筑、公共艺术作品。
《架木》系列一:构建于连接村落中心广场的入口处,是整体片区的第一界面,以聚集人气、演出展览、天然流量为卖点,包含人文表演等展示功能,通过神农架主题人物雕塑形成地标性构筑物。走进路口、映入眼帘的是远山下的戏台,吸引人群的同时为村内文体活动提供场地,增加村内的场所记忆(图3-85、图3-86)。
《架木》系列二:远山律动戏台,延续木架构的场景,提供活动与互动的场地,以大型玩具、亲近自然、自由为卖点,打造木制架构体验功能。不仅为儿童活动提供了重要场所,同时为游客提供公共的木构凉亭,增加了与场地的互动时间(图3-87、图3-88)。
图3-85 《架木》系列一方案图
图3-86 《架木》系列一实景图
图3-87 《架木》系列二实景图
图3-88 《架木》系列二实景图
《架木》系列三:水上蹦蹦床,“好玩儿就是生产力”。作为架木系列的入口景观,该装置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吸引儿童注意力,参与感较强,并且在游戏的参与过程中可以促进儿童之间的交往,提升儿童的社交能力。与水体的亲近有天然的优势,且在入口处汇聚人气(图3-89~图3-91)。
图3-89 《架木》系列三方案图
图3-90 《架木》系列三实景图(一)
3-91 《架木》系列三实景图(二)(www.xing528.com)
在国际儿童村背景下的八角庙公共艺术需要考虑儿童心理逻辑,创造自发性游戏空间、社交性活动场所,同时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与公共意识,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公共艺术作品下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信心,逐步让儿童产生独立活动的意识,并明确公共场所的行为模式。通过在公共艺术作品中直接输出具有神农架地方代表特色的形象,包括非遗视觉化等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群众对于公共艺术作品的兴趣。而更为复杂冗长的传统故事,则可在后续游客中心中以壁画、展陈等多种形式展现。公共艺术作品不断引导人们去认识神农架,自发性地进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潜移默化地输出了神农架的地方文化特色与知识,比起简单的说教,寓教于乐显然更为有效。在地性绝非场景化的舞台剧,视觉化也非文旅的旅游产品,而是提供给外界认识、亲近、体验、保护的场所与内容。为了展现的过程更加系统、整体,设计者采用卡通地图串联场地整体的设计思路,通过地图将整个场地的公共艺术装置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场地总览,同时游览者可以利用卡通地图实现每个景点的“打卡”,设置游览路线与奖品,吸引游客参与互动,延长在场地的驻留时间,并通过拍照等活动形成二次传播。
(2)民宿设计
通过多家走访得知,八角庙村的多家住户都有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民宿的愿望。八角庙村的书记潘传峰在访谈中提到:“客人来了,意味着这里的村民就有营生、有钱赚,村庄里的人们都有着一颗转型发展旅游产业的心。”村政府也在不断鼓励村民进行民宿升级、改建。但仍然有许多家庭存在质疑,发展民宿、转型旅游产业,是机遇也是挑战。村民的旅游发展之路的确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面对投资和心力的劳累,每一个决定都需要深思熟虑,这是八角庙村民的心声。这里并不算是旅游胜地,但是有着一方滋养万物的好水土,蔬菜、水果、花草、药材在这里生长得格外好。利用此处资源改建民宿的几家农户由于盲目跟风改建,在土地产权不清、民宿千篇一律等方面也逐渐生出问题。
此次驻村八角庙,【艺乡建】团队以深入访谈为前提条件,对多家对民宿改建产生兴趣的农户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诉求后,总结归纳不同地块、不同民宿建立条件的特征。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采用低价原材料对村民的房屋、院落进行界面升级、标志提升、空间合理规划。
如以蜜蜂养殖户为特色的卞光华家小院。采用原石为基础对外立面进行升级,“抓住”院墙外国道上快速行车及过往的人群,用简明、有效的视觉语言突出该家住户特点,区别于原有的广告牌式的宣传模式(图3-92)。
图3-92 卞家外墙效果图
如以餐饮民宿为主要方向的潘家小院。院落除自家使用以外,意图打造集餐饮、住宿、销售于一体的多功能小院。目前院内面临房屋扩建、铺装老化、设施混杂、视觉形象不突出等问题。经过实地考察,多次与户主沟通,决定项目一期以整合院内视觉元素、树立标志形象为目的对小院进行视觉提升改造。削弱院内混杂的装饰手法,以统一的混凝土卵石铺设边角,整修造景花坛。就地取材打造墙面装饰,丰富空间立面(图3-93)。
针对学校附近屈家院内空间错落有致、花园已基本成型的情况,通过木材的简易搭建对室内进行美化,增加民宿的可滞留性。保留花坛、家禽养殖的生活记忆,利用木构框架加强空间进深效果,同时配以绿植,突出亮点(图3-94)。
2.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通过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空间改造等多种艺术手段对外来人群进行“导流”,通过打造“赏心悦目”的系统节点让游客有景可赏、有处可留。在此基础上【艺乡建】团队进一步通过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鼓励村民发挥自身特长,打破传统观念,多角度、多途径打造自己的文创产品、文化IP。配合村内不断增加的娱乐设施增加过夜经济、长期租住带来的经济效益,鼓励村内把握交通便利、客流量大的基础优势,突破“餐饮、采摘、农产品输出”的单一形式。
图3-93 潘家院内效果图
图3-94 屈家院内效果图
【艺乡建】通过提供创新发展计划,激发新农村内生发展活力,从“输血”到“自我造血”,促进村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从而实现农村社区的革新与进步。
赋能:利用艺术创意渗透性强、关联性强等优势,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充分利用乡村的区位、交通、人文和经济优势,注重品牌建设,精心打造乡村文化名片。通过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塑造乡村艺术特色形象,彰显乡村文化魅力,显现品牌文化效益(图3-95)。
扶智:大力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乡村优秀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艺术创意创新为特征的新时期乡村人文精神,把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艺术教育全过程。扶持城乡群众业余艺术团队发展,开展设计下乡、艺术活动;积极探索农村艺术集市、新型农村艺术学校建设;引进和自办大型艺术节会活动,重点扶持传统节会和会展文化;大力开展群众性艺术活动,不断增强市民艺术和审美意识。倡导艺术创作本土化,扶持艺术工作者“写乡村、唱乡村、画乡村、塑乡村、影乡村、舞乡村”,推出一批引领先进文化方向、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高水准的精品力作(图3-96~图3-100)。
同时以神农架原始森林林区为背景,采用对神农架多样林木物种的辨认与讲解的方式,发展手工木艺,进行科普教育,强调保护原始森林的重要性。不同往来人群亦可在公共艺术空间中进行手工体验。针对儿童村内的活动也可与当地果酒、果醋产业联动,引导参观材料的生产加工流程、了解基础学科知识。在儿童体会过手工DIY材料之后,针对废料再利用、环保等问题展开讨论,完成研学旅游线路构架。
图3-95 八角庙艺术振兴乡村座谈会现场
图3-96 与村民沟通创新成果
图3-97 为村民提供设计方案
图3-98 与村民共同创作
图3-99 村民创作成果(一)
图3-100 村民创作成果(二)
(三)小结
【艺乡建】倡导的艺术振兴乡村过程,以国际化视野和开放性思维,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以艺术为抓手,大力推进“艺术特色”方向建设,创造乡村振兴的“艺术特色”文化优势,尤为注重培养本地化的中坚力量,这能够使【艺乡建】与当地的特色更好地相结合,抢占乡村发展的制高点,形成强大的文化创新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凝聚力。同时,艺术要发挥社会价值,解决社会问题。村民是村庄的主体,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村民主体性建设,其重点是村社共同体建设。
针对神农架八角庙村的驻村设计,还需要经过进一步深入与不断实践。针对此类拥有丰富旅游资源、村民希望迫切发展的地区,需要艺术层层递进地展开柔性介入。在政府大力支持、村民积极配合、艺术家以社会担当为基础的三方合作下,乡建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一方面需要创造品牌以此导流人群、吸引人群、留住人群,最终增加村庄的“黏性”,让村民获得更多的营收机会;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村民自身的多方发展,创造可能性,寻求幸福感和满足感。以此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构建社会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