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宁海:前童、桑洲、葛家,三个镇村你必须看!

浙江宁海:前童、桑洲、葛家,三个镇村你必须看!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型城镇的提出为浙江省宁海县各个城镇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以前童镇和桑洲镇为代表,积极结合自身生态资源、产业特征,通过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和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努力提高城镇发展品质,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充分挖掘历史资源,传承地域文化。(二)“升级迭代”在前童前童镇隶属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地处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南,下辖1个社区、17个行政村。

浙江宁海:前童、桑洲、葛家,三个镇村你必须看!

(一)【艺乡建】团队走进宁海

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指出现代中小城镇建设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要坚持以人文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使城镇真正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

新型城镇的提出为浙江省宁海县各个城镇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以前童镇和桑洲镇为代表,积极结合自身生态资源、产业特征,通过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和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努力提高城镇发展品质,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充分挖掘历史资源,传承地域文化

与此同时,宁波市为了深入贯彻省政府住建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水平推荐农村人民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考核验收办法》文件精神,宁波市农村实施“安居宜居美居”专项行动,在市域范围内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村庄设计工作,提高村庄建设水平。

面对这样的情况,宁海县政府在积极推进城镇发展的同时,邀请【艺乡建】团队入驻宁海,为宁海推进“安居宜居美居”专项行动出谋划策。

【艺乡建】团队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多年来农村经济与产业研究的基础性成果,围绕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城镇)保护、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传承、精准扶贫、社区营造、乡村文化自信和乡村价值认同等乡村建设焦点问题,跨界式融合了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方法、社会学领域的产业人口关系模数分析、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艺术学、设计学、传播学和品牌经济作业模式等学科与专业,以多种乡建模式的项目实践、经验与技能传授、策略与方法创新为特色,逐渐总结了一套以艺术手段促进乡村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化作业路径。【艺乡建】团队的作业模式则是基于系统化顶层设计,以区域资源禀赋为根基,在组织乡村、建设乡村、经营乡村的各个阶段,充分发挥艺术自身所具有的激活性、生长性和在地性优势,形成乡村村落(城镇)的内生性成长。【艺乡建】团队的项目作业,则强调策划导入的基础与策略,以及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执行落地。能够为宁海县的城镇升级、乡村美化带来新的生命力。

(二)“升级迭代”在前童

前童镇隶属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地处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南,下辖1个社区、17个行政村。前童镇东临一市镇、跃龙街道,南连桑洲镇和三门县,西与岔路镇毗邻,北接黄坛镇、跃龙街道,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境独特的江南古镇,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旅游城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前童拥有完整古建筑群、灿烂人文景观和优美自然风光等丰富旅游资源,已基本形成了以传统建筑风貌和民间生活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前童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个五匠之乡,尤其以木匠和雕刻为代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顶花轿和一张木雕嵌镶床皆出自前童。前童的元宵灯会别具一格,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灯会活动期间,各地前来观赏的人群蜂拥而至。

东南沿海地区由于起步早、城镇化进程快、人民生活水平高,导致乡村发展水平较高,硬件设施完善,在进行艺术振兴乡村时,【艺乡建】团队以“FOR U设计”为动机(图3-44),以“悦目赏心”为策略,以“化古开今——植根于传统之上的当代语言表达”为理念,从方向、方法、方案出发,采取升级迭代的思路,对现有设施、地点进行改造升级,注入新元素,增加新功能,并设计了悦目赏心、化古开今的前童新三宝,形成突出记忆点,增强前童品牌价值,表达前童文化基因。

隧道进入古镇前童地界,鼓亭行会是前童每年最热闹的活动之一,“鼓亭”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作品《鼓亭》处于快速路中间,感知时间在数秒内,因此,作品在‘形’与‘色’上以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呈现在地文化基因并与受众沟通(图3-45)。

前童有方孝孺、清溪、梁皇山以及现在生活在古镇里的居民,作品以抽象的形态表述之。作品《记忆》地处进入古镇的交通路口,观者有停留阅读作品的时间可能,其上的文字内容是最直接的信息传达,同时表明即将进入古镇(图3-46)。

前童人文与自然资源丰厚,很难以叙事性图示表述,也很难以抽象形态、当代语言表述其生长、力量等精神内核。作品《生长》位于前童古镇界面,周围有滞留性景观,可与游客近距离接触,于是作品上有古镇大事记与浅浮雕。石材与钢板、甚至金属产生的水渍痕共同产生的材料美学与人文气息历久弥新(图3-47)。

“前童三宝”的文化铺垫给后续前童的乡村建设、艺术美化定下了基调,【艺乡建】团队抓住乡村历史文脉,以查漏补缺为主,尊重原有村落肌理,以提升、强化、美化为原则,重点关注边角空间的设计。

图3-44 “FOR U设计”详解

图3-45 鼓亭(材料:金属管、氟碳喷漆、射灯;高:9米)

图3-46 记忆(材料:耐候钢板、卵石、瓦、射灯;高:8.5米)

图3-47 生长(材料:耐候钢板、石材、内置灯与射灯;高:8.2米)

以【艺乡建】团队多次入驻的前童镇大镇村为例。大郑村由沈坑岙、下朱、山朱胡、大郑4个自然村组成,位于宁海县前童镇的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大郑村主要乡道直接与S34省道相接,对外交通相对便利,是前童镇区发展的重要节点村庄。大郑村拥有良好的自然山体资源,是未来镇西工业片区的重要空间载体,从区域格局的角度来看,大郑村东西连接两大重要旅游资源,即以梁皇山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和以前童古镇为主体的人文景观,南部则为产业片区,也是前童镇中部旅游带的重要节点。

大郑村的美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村庄创建全面示范小康村以来,已改造了村办公楼,完善了党员活动室、便民社区服务大厅、远程教育站、村老人协会活动场地、计生服务室、读书阅览室等场馆,建有体育健身场所4处。对村内主干道进行硬化,主干道硬化率达100%,并对全村简易厕所、粪坑进行拆除整治,建好公厕4座。2015年创建环境提升村,在下朱、大郑自然村进行旧村改造,对全村进行环境提升设计,改造玉带河,建造新办公楼,进行门前绿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1.公共艺术

大郑村最具特色的就是村口处有两棵五百多年的古樟树,两棵树下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地方。由于这里是人群游玩的必经之路,所以【艺乡建】团队也将这里作为改造的重点。根据走访观察,团队发现其中一棵树经过几百年的生长,根部天然形成了木包石的景象,并以此为灵感,对另一棵樟树下的石头进行了改造——用现当代的设计语言表现了一处人为的“木包石”景观(图3-48、图3-49),与其自然景观形成了呼应,材料共生、意喻和谐

古樟树旁是村里的一座祠堂。祠堂西山墙的顶端行云流水般写着四个大字“移天易地”(图3-50),没有落款,字迹斑驳。题字原因无从可知,也许是村民对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的感慨,抑或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字下的墙面虽然饱含着岁月的痕迹,但整面墙略显空洞。【艺乡建】团队感叹其历史与蕴含的美好期望,决定对其进行艺术提升。经过反复的思量,为了在提升改造后又不显得突兀,我们决定用别样的方式对墙体进行“打磨”——用电钻描绘出一幅大郑八景之一“塔峰耸翠”与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相结合的画面(图3-51)。

除此之外,【艺乡建】团队还对便民中心、村口、古井、素质拓展基地等全村十几处进行了更新改造,艺术升级(图3-52)。

2.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图3-48 【艺乡建】团队与村民共同完成作品

艺术振兴乡村,也要激活村庄产业振兴,让老百姓富起来。【艺乡建】团队引导村里有手艺的村民参与设计和生产文创产品。村民葛丹婷就是其中一员,她与团队成员一起设计的红色系列、玉米系列工艺文创品活泼有趣,被展示在大郑村的便民中心供人参观。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巧手妇女都开始跟着她一起编织玩偶、手包、帽子等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图3-53、图3-54)。村民葛主节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木匠,与【艺乡建】团队共同创作的木石作品,既有当地文化基因与精湛工艺,又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计划2020年11月在上海展出。

图3-49 共生

图3-50 移天易地

图3-51 【艺乡建】团队陈炯绘制《移天易地》现场

图3-52 在这亭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除了扶持城乡艺术团队发展,开展设计下乡、艺术活动,用实际行动带动村民,也需要政府领导、当地专家积极参与。在前童镇政府的牵头带动及【艺乡建】团队的努力之下,2020年8月30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古树下话发展‘艺’振兴”交流会在前童镇大郑村成功召开(图3-55~图3-57)。交流会以“艺术振兴乡村”“工艺文创之路”为主题。当日下午,“两山”实践·全域旅游——艺术“话”前童主题研讨会在前童镇开展。研讨会围绕艺术如何赋能古镇工艺文创产品提档升级,艺术如何赋能古镇旅游开发和保护,艺术如何赋能广大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开展学术探讨与交流。众多专家及当地领导干部参加了交流会和主题研讨会。同时,研讨会还举行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工艺创想基地”揭牌仪式。通过本次座谈交流、实地指导,提升了前童古镇文创产品的附加值,打造了学、产、研一体化的校地共建工艺创想基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有力助推了前童古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助力了前童乡村全面振兴。

图3-53 【艺乡建】团队指导下村民完成的作品(一)

图3-54 【艺乡建】团队指导下村民完成的作品(二)(www.xing528.com)

图3-55 村民动员大会

图3-56 交流会现场

图3-57 【艺乡建】团队创始人陈炯在交流会上接受采访

(三)桑洲镇的“艺术道路”

桑州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南隅,是宁波市的南大门。东连台州市三门县沙柳街道,南界台州市三门县海游街道、珠岙镇,西邻台州市天台县泳溪乡、洪畴镇,北接岔路镇、前童镇。距宁海县城18千米、宁波市区84千米、下辖1个居委会和23个村委会。桑洲镇境内多冈峦,丘陵起伏。北部有前山岗,西部有扁担岗,南部有屿南岗,东南边境有双尖山,西南边境有叉角平,海拔超过600米。

桑洲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国道同三线、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县道桑沙公路横贯东西,是附近3县8镇的商贸中心。历史上为台州通宁海、宁波之要口,古代设驿站。桑洲镇素有“五匠之乡”的美称,其中石匠最有名气,有“天下砌石,桑洲第一”的说法。与此同时,桑洲镇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政府利用春茶在宁波境内发芽最早的优势,实施“以茶富民”战略,着力打造“望海早茶”基地,积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成为宁海县名茶大镇。

依托桑洲镇的历史文化与特色产业,【艺乡建】团队着力打造“艺术道路”,将桑洲镇历史遗迹、特色农业区等13个节点进行串联,使其产业升级,焕发更强生机(图3-58)。

图3-58 艺术道路景观设计概念方案总平面图

“艺术道路”中13个节点各有千秋,其中三角组团区域以集市剪影形式展示老街区,同时考虑该区域为环线,在植物设置上以简洁、不遮挡视线为主。此区域临近河流,团队在清溪河下游增设鱼鳞水坝(图3-59~图3-61)。

图3-59 集市剪影

图3-60 三角组团区域效果图

河岸另一侧设驿站古今综合体(图3-62~图3-66)。桑洲古驿历史悠久,发于宋兴于明,在当时具有休息、补给、换马的核心功能。如今虽然古驿不再,但重要的地理位置千年未变。【艺乡建】团队挖掘历史,传承古驿的同时结合时代发展,赋予其现代作用。新驿站以新的形象示人,增加了娱乐功能,关注和自然、人文的有机联系。中国传统建筑自古以来平面趋同,复杂(或精妙)之处在屋顶结构与造型、单体建筑的组合方式。“驿站古今”,“古”字传达出厚重、历史感;“今”即当代。新驿站设计正是在这两点基础之上向曾经的桑洲古驿致敬,非简单的中国传统符号叠加,而是入骨入髓的“新中式”。

图3-61 三角组团区域整体夜景鸟瞰图

图3-62 驿站古今综合体平面图

图3-63 驿站古今可视化解读

图3-64 驿站古今综合体效果图(一)

图3-65 驿站古今综合体效果图(二)

图3-66 驿站古今综合体效果图(三)

【艺乡建】团队对“艺术道路”的13个节点进行了精心设计,其中雕塑《门》是不得不提到的精品。门自古以来就意义丰富,是切换界面的脸面,又是独立的建筑。入必由之,出必由之,将一家一户称为“门户”。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道出了大门具有显示形象的作用。中国的门也派生出“芝麻开门”的故事,更创造出“禹凿龙门”“鲤鱼跳龙门”和“七夕天门开”等神话传说。前者反映了探索者的精神需求,后者表现了超越自我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桑州镇是宁波市的南大门。以此为灵感,【艺乡建】团队从繁体字的门演化出意象造型;表述了宁海南大门界面所在。以石头砌之,雄浑厚重。在比例上,底部与顶部石块尺度渐变,形成收分,强化了透视感,在视觉上凸显出造型的高大。石块夹缝中辅以暖色灯光设计,在夜景中,犹如石缝中迸发的灯光,形成独特的视觉体验。在快速通过的道路上能够产生强烈记忆,组成桑洲艺术路结构中的强音,为桑洲品牌建设贡献了力量(图3-67~图3-70)。

(四)“全民参与”葛家村

图3-67 《门》方案演变

当前设计介入乡村建设形成热潮。如果说新一轮的乡村建设较之前有什么变化,那么设计的广泛介入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一。设计所具有的问题解决与意义构建的价值优势,使其在乡村社区营造、乡土文化认同、乡村价值拓展、村落环境优化、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旅游开发等方面均有所贡献。但另一客观现实也不容否认:设计介入对乡村中出现的村民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的关照与解决仍旧缺失,这反映出当前设计介入与乡村内生发展要求的错位。这一错位的现实要得以改善,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设计如何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

图3-68 《门》效果图

图3-69 《门》夜景效果图

图3-70 《门》鸟瞰图

葛家村村口装置由陈炯设计,与村民葛诗富等共同完成,就是艺术振兴乡村的具体表现(图3-71、图3-72)。

“以艺术设计为载体提高村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宁海县县委副书记李贵军说,我国有260多万个自然村,只有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目标才能实现。葛家村的艺术改造,花钱很少,调动的村民却很多,也因此有了更多的示范意义(图3-73)。如果这个经验得以复制,中国的农村都将是浪漫、美丽的画卷。

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不是设计师进行设计,然后由村民制作;而是全过程以村民为主体,设计团队进行引导。该过程充分发挥设计的服务价值与赋能价值,努力达成被服务者与服务者的相互重叠。

图3-71 葛家村村口装置作品《艺术振兴乡村》

图3-72 《艺术振兴乡村》装置作品—草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