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访湖北省孝昌县磨山村樊家湾的故事

探访湖北省孝昌县磨山村樊家湾的故事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乡建,不止于“艺术”的文创实践磨山村坐落在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王店镇,因山得名,是一个风景秀丽且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磨山村的石艺工匠史历史悠久。樊家湾的石资源产业急需转型升级。其次是樊家湾没有优势显著的工艺。这一设计源于深度走访某一村民家中时由一个坐垫引起的,村民讲述到这个坐垫由旧毛衣做成。

探访湖北省孝昌县磨山村樊家湾的故事

(一)乡建,不止于“艺术”的文创实践

磨山村坐落在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王店镇,因山得名,是一个风景秀丽且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磨山村绿荫葱郁,有天然的黄砂岩资源,石材耐久性好,自古就是石匠栖居的理想场地。他们寻泉而居,砌石为屋,耕读传家,石艺立村。

磨山村的石艺工匠史历史悠久。村民祖先学得精湛石艺,擅长锤凿雕琢之功,制得各种石器,畅销全国,远近闻名。祖祖辈辈以石艺立身,并将石艺传承至今。农耕文化时代,磨山村石艺业以传统手工生产为主,以收徒弟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步入现代文明,传统手工制作凋敝,以现代机械生产加工为主。村民樊凯说:“馆里的石磨年代最为悠久,到底是什么时候打造出来的,村里年纪最长的老人都说不上来。”石房、石桥、石磨、石碾、石磙等遍布村内,以不同的方式见证着20世纪的辉煌。

磨山村自古以做石磨闻名,祖辈以做石磨为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磨的使用功能渐渐被历史所淹没,石磨不再具有曾经的重要价值,发展陷入了停滞期。面对这样的困境,中国人民大学【艺乡建】团队进驻磨山村樊家湾,对樊家湾的历史人文、村落布局、周边地貌、景观生态、生活方式、手艺劳作、经济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并以艺术的角度为切入点,创造性地探索艺术激活乡村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寻求一条更加适合村民、村庄、社会的传统村落特色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体系。

在乡贤和村民的引导下,通过观察、了解、分析、反思等方式,与场域进行直接且多元的交流,寻找场域的特色语言以及活态化的文化基因。对其区位、自然资源、人口构成、经济模式、生产工艺、建筑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并将村落内现有问题进行梳理。

首先是樊家湾的石工艺与石资源问题。其一,樊家湾自古以做石磨闻名,祖辈以做石磨为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石磨使用功能与当代社会需求的割裂,其价值丧失殆尽。其二,在访谈中得知,外来的商人将黄砂岩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进行大肆开发,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性价比极低,同时造成生态恶化。樊家湾的石资源产业急需转型升级。

其次是樊家湾没有优势显著的工艺。村里妇女所做的工艺,主要是粗放型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其他村落里也比较常见,樊家湾当地人也不以此为“优势工艺”。

最后是村落的人心问题。村里的老手艺人樊守忠提道:“我们村里的祠堂在‘文革’时被拆除了。以前有祠堂的时候,族长会在祠堂中进行纠纷的调解。那时的村民是有‘祠堂’的概念的,现在的村民基本没有了。”樊家湾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做工,村落渐渐失去了曾经的活力,人心涣散,留守村落的是年迈的村民。若任其如此下去,村落面临着消失的窘境。从这意义而言,乡建是一种人心回归的方式,“美丽乡村”战略不是简单地“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二)樊家湾创化

1.文化产品创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因此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求乡建的答案。具体到磨山村,目前,粗放型的工艺不能满足其需求,那么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切入,基于本地的资源结合艺术的视野带来更为巧妙的产品语言。此前,石头被大规模开采用作建筑材料,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艺乡建】团队把着眼点放在既有当地传统特色又能够符合当下新时代背景的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寻求黄砂岩在“特色发展”下的新解答。

将粗放型的加工方式转为精细的文化产品设计,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使单位利润大大提高,又节约了成本,避免了大规模开采,更是强化了其符号价值,将石产品作为樊家湾的“特色产品”推入市场,对于构建地方区域品牌意义非凡。

(1)茶台

【艺乡建】团队选择的文创产品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还将是一件实用的产品,具有审美与使用的双重价值。比如,将石料与茶台结合。石头本身是坚硬的东西,茶台《叶》采用“叶子的形状”改变了石料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质感的认知,营造出一种缥缈质感,石头的硬和叶的轻盈结合,是一种冲突的语言表达(图3-1~图3-3)。

区别于茶台《叶》的冲突表达,茶台《水》则是更多地利用了材料本身的肌理,呈现出来的是一幅有低有高,有疏有密的意象山水图(图3-4~图3-6)。

(2)杯垫&坐垫

樊家湾主要以粗放型的工艺为主,但是这不能完全否认其工艺的存在价值,【艺乡建】团队以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诠释,挖掘其新的价值实现。团队将村民家中久压箱底的素色麻布进行创意设计,将樊家湾的一山一石,一水一磨提炼成不同种类的视觉符号语言,并将这种符号语言以麻布为载体、以当地枕头上的刺绣手法进行呈现。这是场地的元素表达,一个石磨、一堵石墙、一条凿石痕、一棵古树,都化为一缕情,借以“杯垫”上的一针一线展示出来(图3-7)。

图3-1 茶台《叶》(一)

图3-2 茶台《叶》(二)

图3-3 茶台《叶》(局部)

图3-4 茶台《水》(一)

图3-5 茶台《水》(二)

图3-6 茶台《水》(局部)

图3-7 杯垫《拾艺》

同时,所提炼的符号形象便于村民能够自我实现

坐垫的设计是村民工艺与生态观念的融合。这一设计源于深度走访某一村民家中时由一个坐垫引起的,村民讲述到这个坐垫由旧毛衣做成。把旧毛衣拆分为细线,然后在一个旧窗框上加上有秩序的方钉进行穿插配合,手工捆扎而成(图3-8~图3-10)。在进行重新设计时,保留其特色的同时,从现代审美的角度规制了配色与形式。团队成员说:“那个垫子很吸引我,工艺性很强,我在想其商用价值是很大的,配色上有些随意,但稍加设计,完全可以做成非常精致的产品。”

图3-8 《垫“乐趣”》制作工具(原材料:拆掉的旧窗框)

图3-9 《垫“乐趣”》展览效果

此外,杯垫、坐垫的制作,包括初始方案的酵发、方案的细化、执行的结果,全程都是【艺乡建】团队与村民在不断的沟通中共同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扮演的角色不再单一,而是一个动态的身份,从初始方案的酵发到方案的细化以及执行和结果,全程都是设计师与村民在不断的沟通中优化、改动设计,在方案的制作过程中,很多农闲的妇女觉得有趣都自发加入我们的团队,呈现出村落妇女围坐一起共同制作的场景。这样一个行为过程本身就具有独特的意义,拓展了艺术的定义与意义。

在制作这个产品的过程中,改变了农闲中不少村民无事可做“只能打麻将”的情景,因此,调动村民参与创作不仅能够使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延续,创造经济效益,更能够改变村容村貌,提高乡村的精神文明,消除不稳定因素。

2.公共艺术装置

图3-10 垫“乐趣”(局部)

乡建不仅是建设,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公共艺术是一种介入、激活的重要手段,制造的过程、合作的过程都很重要。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公共性”,樊家湾的公共艺术作品主要是从视觉化的认知出发进行创作的。(www.xing528.com)

樊家湾最典型的特色就是石头、石材,当地人靠石头“吃饭”已有千年历史,甚至对石头有一种敬畏之心。“在石头上织毛衣这个作品”,是【艺乡建】团队与当地人民共同参与制作的,这件作品不是把毛线简单地缠绕在石头上,而要像织毛衣一样一针一线地“织”一件石头穿的毛衣。【艺乡建】团队将本来穿在人身上的毛衣穿在石头身上,作品的背后承载着人心的汇合过程,寄托着对樊家湾石艺的传承和保护之心。而且,大家共同参与作品的创作,在过程中有沟通,增强了人们的凝聚力。村民共同地做一件事,这件事情的完成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人与人之间的黏合性,这件作品虽不是永久性的,但创作过程中引发出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才是最为重要的,这是【艺乡建】团队创作的核心,也是乡建的核心。

通过对传统村落的深入走访,寻找公共艺术在乡村的全新表达,是进行乡村文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艺乡建】团队根据樊家湾的场所特性,将村民们引以为傲的石磨进行元素提取,并加以符号化,通过鹅卵石本身的大小不一去勾画三组大大小小不同的圆形,再涂上一些比较鲜亮的颜色,用大地景观的做法,构建具有独特识别性的樊家湾村口装置。旁边的围挡与此呼应,共同营造乡村趣味。《心聚》中将村口的几块置石进行包裹,与其他的同心圆可以形成视觉上的连续(图3-11~图3-13)。

3.建筑改造

(1)乡村博物馆设计

村博馆是陈设本地传统生产工具与承载记忆的空间。是本地居民引以为傲与社会产生共鸣的场所。

该类设计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在原有建筑风貌和构想功能之间的矛盾,即如何在以保护为导向的设计和以功能为导向的设计之间寻找到合理的方案。【艺乡建】团队提出的策略是在满足建筑功能改变所产生的需求的同时对旧体建筑进行最低限度地设计。这一策略的具体实现就是连接穿插在原有建筑结构之中的盒子,借助这些盒子实现引导、采光、承重等功能。两套系统穿插在提升建筑质感的同时,区分建筑的图底关系,以表示对原有建筑结构和风貌的尊重(图3-14、图3-15)。

图3-11 心聚(一)

图3-12 心聚(二)

图3-13 心聚(三)

(2)综合体验馆设计

综合体验馆的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体验式旅游的空间环境。体验馆提供工艺样板,游客可模仿制作,放弃每人一部手机度假的习惯,亲自动手设计、绘制旅游产品。体验馆的设计采用了保留、去除、修复、添加的手法对场地旧体建筑进行再设计(图3-16)。

(3)民宿设计

樊家湾民宿的设计以自然、淳朴之感为原则,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造。庭院景观是整个民宿的核心和中心,设计时缩小室内空间,加强庭院空间以增加交流互动的可能性(图3-17、图3-18)。

(4)茶室设计

樊家湾村落的周边是广袤的茶园,品茶成为旅游环节的重要活动。茶室作为该区域重要的娱乐场所,设计的风格在尽量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现代审美元素(图3-19)。

图3-14 博物馆改造设计(一)

图3-15 博物馆改造设计(二)

图3-16 综合体验馆设计

图3-17 《“苑”里“院”外》民宿设计(一)

图3-18 《“苑”里“院”外》民宿设计(二)

(三)“艺术激活乡村”的多重效益

磨山村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石材资源,但是作为传统村落,也有着许多传统村落目前共有的问题。【艺乡建】团队以艺术为抓手,把磨山村之前传统的石艺重新发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粗放式的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根据现有的手工艺品进行升级开发,既可以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又能够将赋闲在家的村民们重新调动起来,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这种工作场景又能够留住客人,让前来休闲的城市人找到一种浓浓的田园风情,让城市人找到新的体验。体验消费等对樊家湾来说,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价值之一。

图3-19 《一“井”阳光》茶室设计

需要强调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艺术家应脱离指导者的姿态,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去做乡村的建设。设计方案及其实施由专业人士与村民共同完成,即:开放性的设计策略,该策略强调艺术家并非完成所有的设计与实施工作,而是留下一定的空间让工匠和村民自己去发挥,借助该策略提升村民的参与性,强化方案的在地性,这是【艺乡建】团队正在坚持的。

本次驻村,不仅用实践支撑了艺术振兴乡村方法论的可行性,也通过文创类产品探索、民宿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给磨山村樊家湾自身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收益和拓展。2017年下半年,来自磨山村政府的数据统计显示,在【艺乡建】团队进驻建设前,磨山村年游客量在800人左右,建设后年游客量在8000人以上,游客量同比增长了9倍;未建设前只有零散的小规模种植养殖,建设后形成了以合作社为单位的特色化、规模化的种植养殖等项目;未建设前,村庄杂草丛生,没有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设了村史馆、石艺博物馆、石艺广场、休闲广场、生态广场等设施,公共核心区面积在20000平方米以上;未建设前人均纯收入4660元,建设后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000元,几乎翻了一番。

(四)小结

艺术激活乡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是空间层面:艺术激活乡村能够在改善乡村环境的同时提升环境特质,通过公共艺术的激活能够增加村落空间的场域特质,活化单一匀质的外部空间,优化村民的活动休憩空间。其二是经济层面:艺术的激活能够充分挖掘资源,形成面向特定人群的文创产业,以旅游、体验为导向的服务产业,加强城乡资源与信息交流,形成城市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反哺城市的城乡协调发展态势。其三是社会层面:通过公共参与、深度访谈、持续对话等方式,传播传统技艺等非遗保护思想,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增强村民的劳动技能,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艺术的激活并不应该局限在乡村环境或是技艺等单一要素的提升与挖掘,而是艺术对于乡建的全要素激活,即艺术激活乡村的文化、经济、环境、人居等。艺术激活乡村文化以重建乡村生活风貌为目标,以在地的文化传统为基底,利用艺术的表达手段保留、保存、延续、拓展乡村文化的乡村生活的核心内涵和外化形式。艺术激活乡村经济,就是以艺术服务城市经济的方式来发展乡村,以传统乡村非物质文化为基础的产品创化、发现、挖掘、激活价值。

基于传统村落特色发展的艺术激活乡村策略并非某一具体的设计,而是艺术激活乡村的机制、规划乡村产业发展等,方案扮演的是最后一步。在地的设计创化,创化后怎么去转化为价值,转化为价值后怎么持续的收入。比如成立乡村合作社等,可以在艺术家离开后持续运营,这才是更大的意义所在。

提到乡建的经济效益,让人不得不想到城市建设。回顾城建过程,政府和地产商诉求各有不同,激发了诸多矛盾。在传统村落的特色发展过程中应怎样吸取城建的教训,艺术家的真情、政府的善意、乡村的美丽三位一体,应紧紧相扣。艺术家的产品创化扮演的也是链条的一环,要正常的运作乡建的产品收益模式还要综合三位一体的思考。文创产品的设计仅仅是内容之一,怎样去应用、循环、延续这种活态化的设计则是艺术激活乡村要不断溯逐的,这也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过程。

此外,艺术家应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畏之心,要尊重本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遗存、本地文化,尤其是村民的意愿;用适当的方式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明意识;用多元的手段传播乡土文明和乡土生活;用合理的途径承载乡愁,延续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