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年史上开始记载俄罗斯历史的8—9世纪,直至17世纪末,由于受到政治、文化、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古罗斯未能发展起自己关于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17世纪俄罗斯开始面向西方时,构成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是源于拜占庭的精神和艺术以及源于蒙古征服者的结构和制度。”(姚海,1994)前言蒙古对罗斯240多年的统治切断了它与西方在科学方面的联系,使它错过了参加西欧文艺复兴及第一次科学革命的机会。古罗斯人能够掌握的仅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实用技艺和经验知识。
1598年留里克王朝持续736年的统治结束,在俄罗斯历史舞台上出现政治混乱和权力真空。1613年2月21日,在缙绅会议的推举下,米哈依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14]登基,开启俄罗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
如果说中世纪文化最典型的特征是宗教渗透到文化的所有范畴,宗教在文化方面占据统治地位,那么俄罗斯文化在17世纪开始呈现“世俗化”进程,并一直持续了整个世纪。教会逐渐丧失在思想和文化财富的生产和传播中的主导作用,俄罗斯文化中的民主倾向日益增强,逐渐从教会的精神专制下解放出来。具体表现是:民用字母开始推广;民用印刷业开始兴起;教育开始普及(各阶层识字率普遍提升)[15]。(孙成木,1995)58贵族和城市工商业者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逐渐巩固,越来越广泛地加入文化世俗化进程。这些人渴望并倡导了新文化,需要学习科学知识和新美学。(苏联科学院历史所列宁格勒分所,1994)158
文化世俗化进程引发了俄国社会关于文化发展道路的思考和争论。随着俄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俄国与西欧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联系的加强,受到教育的俄国进步社会集团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方面的不足是阻碍俄国发展的瓶颈问题,而西欧的进步则恰好来源于近代科学的发展。因此,自17世纪起,尽管东正教势力封锁西欧天主教对俄国的影响,但在世俗层面,俄国政府开始推行向西开放政策。首先,开始从国外大量聘请技术专家、军事家、艺术家和教师。在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阿斯特拉罕等地都有前来经商或服务的外国人的聚居地,比如,在莫斯科郊区有著名的“日耳曼村”。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国的知识分子、传教士也纷纷来到莫斯科。他们在向俄国社会介绍西欧科学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科学院历史所列宁格勒分所,1994)164第二,翻译出版在西方具有影响力的经典科学著作(譬如,17世纪50年代俄国翻译了标志着近代科学诞生的著作之一、比利时著名解剖学家维萨里[16]撰写的科学巨著《人体的构造》)。第三,尝试派遣学生赴国外学习(1602年,俄国派了一批学生前往英国学习,被认为是俄国与欧洲建立科学联系的早期尝试)。(Смагина,2003)6到17世纪末期,俄国具备了快速掌握欧洲文化并使其适应俄国的基本条件。有学者认为这是“俄罗斯的文艺复兴时期”(格奥尔基耶娃,2006)144。(www.xing528.com)
17世纪的俄国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即出现一些教会的教育机构。最具代表性的是1631年成立的基辅-莫吉拉学校(Киево-Могилянская коллегия)和1687年成立的莫斯科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Московская Славяно-греко-латин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虽然这两所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级神职人员,以教授宗教知识为主,拉丁语、希腊语、算术、几何、天文、历史、哲学等仅属辅助课程,但它们却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批具有“大学风格”(Микулинский еt аl.,1977)10的教学机构,为未来培养俄国本土科学家提供了必要条件。这里尤其应该提到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它融合了对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的两个传统,即“古俄罗斯的希腊学派以及通过基辅和波兰输入的、受天主教影响的拉丁传统”(格雷厄姆,2000)17,成为日后包括著名数学家马格尼茨基[17]、百科全书式科学家罗蒙诺索夫[18]在内的众多世俗俄国科学研究者的知识“启蒙园”。
为振兴俄罗斯经济,提升世俗皇权的势力,从17世纪中叶起,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二位皇帝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19]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外交流的监管,为俄罗斯社会接受外来的近代科学奠定了文化基础。从深层次上看,这种文化基础来源于俄罗斯开放、包容的传统文化属性。即便如此,仍没有改变俄罗斯游离于欧洲社会主流之外的状况。
历史公认:直接带动俄罗斯近代崛起的人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位沙皇彼得一世[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