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识李惠利先生,是在1987年6月,我受李景芬女士的邀请去香港拜访。李景芬女士是宁波李兴贵中学、鄞县(现为鄞州区)董玉娣中学的捐款人。此前父辈之间有着一面之缘,这次她以世交的名义邀请我去香港,所以那个时候我可能是最早到香港去的公务员之一。
李惠利先生听说我来了香港,约好和我见一面。因为他之前就了解到一些宁波帮人士在家乡兴建学校,比如闻儒根教学楼、董玉娣教学楼等,所以也想捐资兴办一所学校,但是不太赞成建普通学校。
见面那天,他把我专门请到华明行,想要了解宁波的教育情况。当时香港已经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我就和他介绍说,宁波有500多万人口,农村人口占80%以上,城区人口只有20%不到。其中,能够念到初中毕业的,大概也就是80%,宁波并没有和香港一样全面普及义务教育。而且城乡之间还存在差别:农村的小学是五年制,初中是两年制;城市的小学是六年制,初中是三年制。所以那时候提出的口号是解决“一无二有”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李惠利先生听了之后,又问我初中毕业生的去向问题,我就介绍道:“80%的初中毕业生里大概只有30%能进高中,其余70%的人务农或在乡镇企业、建筑工地、工厂里做工。政府还主办了一批职高、中专技校,比如农职业高中和工职业高中,专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既教高中文化又教操作技术,但是不包分配。”
他一听就很感兴趣,说:“我就是想办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初中毕业之后不一定要念高中,职高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有些人念书没有天分,但是动手能力强;有些人家里穷,可以先进职高学一门手艺,出去以后做工养活自己。如果愿意学习的话,白天做工,晚上也可以学。这很符合我的心意,因为我就是学徒出身,也是这么过来的。”(www.xing528.com)
于是,他叫三女婿高叔平陪我参观了李惠利工学院。李惠利工学院是1979年李惠利先生资助香港政府建立的。那时候香港政府有教育局和职业技术培训局两个部门,教育局负责普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局负责职业教育,李惠利工学院就属于职业技术培训教育。而且学院白天、晚上都开课,白天办职业技术学校,晚上办各种各样的技术短训班,所以效率很高。他说:“详细我也讲不清楚,我女婿陪你去看了,你就会知道。”
当时,我们国家提出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职高的比例最好是1∶1,宁波也在办专业设置灵活、可以和各大企业挂钩的新体制中专,这与宁波1984年被列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7年被批准列入计划单列市有关。这两个政策一下来,意味着宁波的外经、外贸、金融等行业都能享受省级待遇,外贸公司和银行分行等都能在宁波开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匮乏,所以定下来要办一个收费、走读、列入招生计划、综合性的宁波中专,专业依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因为没有校址,中专只能暂时放在北郊路小学。所以说,李惠利先生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于是,我回到宁波后向耿市长汇报,耿市长很赞同,打算把黄鹂初中的地皮拿出来先建中专,如果李惠利先生能捐三分之一的资金,就挂李惠利中专的招牌。后来,我们就校名问题进行了多次沟通与磋商,原因就是学校除了挂李惠利中专的招牌,还得再挂一块宁波中专的牌子。我向李惠利先生解释:宁波是对外开放的城市,大家思想都很开明,从上到下,从市委书记、市长到老百姓思想都很一致,觉得挂李惠利招牌很光荣,校徽也是李惠利的。但是我们要向国家报计划,包括招多少人,需要多少干部编制。虽然我们宁波中专不包分配,但是学生一旦被招聘,这个就算是中专毕业的国家编制。而且毕业生不一定到宁波的单位就业,万一他调动工作了,档案上面写李惠利中专的名称可能会使人家误解。李惠利先生相当实事求是,他认可了挂两块招牌的意见。最后,定下来捐265万港币建李惠利中专,并且挂两块牌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