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0月10日,就是农历九月初六这一天,安中先生出生在镇海县骆驼桥杜塘畈一个叫赵家的小村子里。以此为起点,他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谋生阶段、自由阶段和报答家乡阶段。
上小学的时候,安中先生与后来著名的香港宁波帮企业家包玉刚、邵逸夫,非洲纺织大王包从兴,台湾针织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楼志章等,都是镇海庄市叶氏中兴学堂的同学。在“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发生后,日军侵略的战火蔓延到南方,他被迫辍学,先后到宁波、上海的钱庄里学做生意。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不断加快,南方的战况也日益激烈,安中先生无奈失业。在上海滩历经十年的沉浮蹉跎之后,安中先生下定决心从头开始,在朋友李济棠的介绍下,来到汉口的一家做金钞生意的公司上班,辗转于武汉、广州之间,通过买卖黄金赚取差价谋生存。1949年,老板派他去广州进货,可刚到广州不久,上海、汉口就相继解放了。归心似箭的他想绕道香港坐英国人的船经上海回宁波,但当船开到汕头的洋面时就不能再继续前行了,只能调头回香港。后来,安中先生尝试重返广州,又尝试转道重庆再经上海回宁波,然而都没有成功。就这样,安中先生孤身一人滞留在香港,浑身上下只有20美元、120余元港币和两只金戒指,而且他既不懂广东话,也不懂英语。没有办法,安中先生只好去找比他早几个月到香港的老乡沈绍敏。后来,沈绍敏介绍他到一家“金号”去做事。因为之前在金融业、钱庄干过,懂会计,所以安中先生白天在茶房打杂,晚上帮忙做做出纳,睡地铺,拿着微薄的月薪讨生活。从这里起步,安中先生用自己的积蓄与人合资办了一家纺织厂——嘉丰纱厂。由于机器陈旧,先天不足,嘉丰纱厂办了三年还是亏本,后来没有办法,安中先生和合作人决定与日商合作,但这次合作情况还是不理想。最后,安中先生决定结束嘉丰。结束嘉丰后的安中先生,又一次办起了纱厂,就是荣华纱厂。在历经波折好不容易站稳脚跟之后,荣华纱厂又遇到了发展困境。一番思考之后,安中先生决定进军印尼谋求生机。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层层风波的荣华纱厂终于闯出一条生路,自此枯木逢春,终臻成功。经过20多年的打拼,到1970年,安中先生53岁时,他终于买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公寓楼——玫瑰新村,有300平方米,在半山上,居住条件还算不错。
年过六旬的安中先生,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和踏实诚信,从无立锥之地到成功拥有自己的纱厂和房产。这个时候,他的三个儿子已经事业有成:大儿子在南非,二儿子在印尼,三儿子在泰国。第三代也都送出去留学了。他则处于三不管时期:不管钱,不管事业,不管子女,进入了人生的自由阶段,也就是他自己说的人生第二阶段。
1981年,在时隔三十多年后,赵安中先生终于踏上了返乡之程。那时的宁波地市还没合并,政府对外接待也很低调。安中先生找到工商联副会长,也就是后来的甬港联谊会会长崔汉章先生,请他帮忙找到中兴学堂的老校友倪家康(那时倪家康已改名为倪寒中)。(www.xing528.com)
在倪寒中的陪同下,安中先生重游家乡,感到很亲切。至于那些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觉得要想彻底改变落后的面貌,必须从抓教育开始。
时任香港上海总会会长的王剑伟先生是奉化大堰人,而这个组织的成员大多是祖籍宁波的上海人,他们每两年组织一次回国旅游考察活动。安中先生带着夫人,跟着他们游览上海、北京、西安等地,跑了祖国很多地方,可他的心始终在宁波,在镇海,还有他的岳父家——宁海。他对宁海有着很深的感情,源自岳父一家对他的支持。自从与妻子龚碧华结婚,到大儿子赵亨衍、二儿子赵亨龙出生,安中先生陆续在宁波、上海打拼,后来更是孤身一人南下,到广州、香港闯荡,所以岳父一家对他的妻儿照顾很多。连他的二儿子赵亨龙也曾经讲过:“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不慎滑入深潭,是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民救了我。所以说,生我者父母,养我者外公,救我者农民。”由此可见,赵安中先生一家对他岳父母的感情之深。1990年,赵安中先生在宁海捐建了教学楼,并以他岳父和夫人的名字分别命名为“旭明教研楼”“碧华教学楼”。自此以后,他总想找机会在宁波等地做出自己的贡献,报答家乡,这也是他人生第三阶段的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