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应用在制造业中。其产生背景是制造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管理费用等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日益提高,产品品种增加而批量相对减少。如果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即以直接生产工时、机器小时或材料费去分摊间接费,就会出现成本计算和实际投入的误差,有些需要更多研究和开发费用的“复杂”产品可能由于消耗工时、机器小时或直接材料较少的原因而造成成本被“低估”,相反其他产品的成本被“高估”。据此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会对营销和管理等决策产生误导作用。
为实现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在产品和成本之间引入了“作业”概念。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就是“产品需要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其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论”,这种理论认为分配费用应着眼于这些成本的来源,把成本的分配与导致其发生的原因结合起来。作业成本的出发点是研究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广义的作业,如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营销等作业,为了在所有需要相关作业的产品(或作业)中分摊相应的作业成本,首先必须找到能够代表作业量大小的指标,然后计算单位作业指标的成本,把产品(或作业)成本按照需要作业的指标量进行分配。
2. 作业成本法的几个基本概念
(1)作业,是指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而进行的各种消耗资源的活动。这里所说的资源应理解为广义的资源,是包括人力、技术、资金和原材料等的集合体。作业可以根据成本计算的需要进行分解和细化,例如,在计算产品成本时,铁路运输所完成的位移可以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作业。而在计算成本时,就要把运输生产过程分解为发送、运行、中转、到达等作业,甚至有些作业过程还要继续分解。
(2)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它表示某项作业和某些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成本动因是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例如,由于机车运行要消耗油脂,机车公里就是油脂消耗作业的动因。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是成本动因的两种形式。
(3)资源动因,是将资源耗费分解分配到各项作业上的量化标准,即支出耗费量与作业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4)作业动因,将作业分配到产品或劳务中的标准,即作业消费量与企业产出量之间的相互关系。(www.xing528.com)
(5)成本性态,是指成本变动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可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指总额在相关范围内,不受业务量水平变化而变化的支出;变动成本是指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的成本;半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其变化的幅度并不与业务量的变化保持严格的比例。
作业概念的引入是成本性态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即从产销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作业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同时,它能够解释消耗成本费用的原因即成本动因,有了成本动因,成本的预测、计划、分析、计算以及控制等各项管理工作都可以深入到各个作业环节中去,通过研究作业过程的成本,可以发现有效作业和无效作业,区分高效作业和低效作业,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提高成本的竞争能力。
3. 作业成本计算一般公式
作业成本计算的一般原理是作业量乘以单位作业成本,但成本支出按其与作业量的变动关系,又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因此,作业成本计算以下列公式一表示,当固定成本为零时,作业成本计算就简化为公式二。
公式一:作业全成本=作业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公式二:作业变动成本=作业量×单位变动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