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南亚汽车生产网络及技术进步的结论与启示

东南亚汽车生产网络及技术进步的结论与启示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以上分析,关于东南亚全球汽车生产网络及其技术进步,我们可以得出几点主要结论和启示。

东南亚汽车生产网络及技术进步的结论与启示

鉴于全球生产网络的特点,能否通过承接高技术含量的外包合同,进而有效吸收技术扩散和转移的益处,决定了当地供应商在全球生产网络的位置。而国家的角色应该是专注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降低技术转移的服务关联成本,促进当地技术升级和创新体系的完善。通过以上分析,关于东南亚全球汽车生产网络及其技术进步,我们可以得出几点主要结论和启示。

第一,东南亚地区的全球生产网络已经形成,并且正在蓬勃发展。东南亚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出口导向政策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为生产网络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而物流手段、信息技术的提高和金融流动的便利性为生产网络提供了全球生产的可行性,跨国公司大规模的直接投资和区域内大规模的中间产品贸易增长既是生产网络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其突出的表现。

第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受到了全球生产网络深刻的影响。FDI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税收出口创汇动力,也为当地的技术能力发展提供了机遇,为此,东南亚的FDI政策不断开放。然而,全球生产网络也有可能将当地的产业铆钉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并使得当地的资源向这些行业倾斜,为产业升级设置障碍,比如菲律宾和印尼当地的汽车产业

第三,全球生产网络对东南亚当地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是一个单向转移过程。生产网络一方面通过技术转移和扩散、当地采购等形式逼迫当地企业采取设备和技术更新、技术咨询和培训等方式,促进当地技术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生产网络控制当地最有可能进行技术更新的优质企业,使当地企业的技术升级路线严重依赖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通过市场占有率和技术专利等,打压当地企业的技术升级能力。与此同时,泰国和印尼的例子说明了当地企业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当地人才对技术的吸收能力,是这种互动环节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网络中的技术进步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接受网络内领先企业技术扩散和转移的过程,而是某种程度上的互动。

第四,东南亚各国生产网络的政策和取得的效果不一,促使产业区位优势和产业集聚现象突出。菲律宾和印尼虽然对待汽车生产网络都采取了与泰国类似,甚至超过泰国的优惠政策,却没有在该行业形成明显的产业区位优势。而马来西亚较为保守的外资政策和当地熟练工人的缺乏,以及税收政策的不稳定,也一定程度妨碍了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的铺设。泰国汽车工业取得的成绩,要归功于泰国适宜的汽车政策和较早便形成的汽车集聚现象,以及通过市场化的技术转移,引导中小企业通过跨国公司多渠道的寻求技术转移和升级,取得了当地技术增长的一定有利条件,而不是仅仅依靠政策扶持或者像马来西亚那样国有企业的技术转让协议。

第五,东南亚在汽车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表现,证明了依赖FDI和国外投资者推动国家技术发展是一厢情愿。如印尼,囿于投资政策的多变性和对技术吸收能力的薄弱,以及印尼当地厂商对技术吸收的迟钝反映,成为百分之百的技术进口国,最终没有能够抓住国际技术转移的机会,发展起自己的技术研发优势。跨国公司在印尼的投资,并将其纳入到生产网络中,完全是着眼于印尼的非技术因素。印尼本地企业的大量投资都集中在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链里,这对印尼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六,东南亚的汽车生产网络越来越朝着集群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这种集群具有明显的分工特点。生产网络中当地对于承接何种生产的选择空间进一步缩小,因为当地所承接的外包业务和中间零部件的生产环节要严格服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更容易形成某一个生产环节的集聚效应。比如泰国的零部件生产和整车组装,印尼、马来西亚的组装业务以及菲律宾的零部件生产,其中组装业务主要是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而零部件生产往往是满足跨国企业的全球布局。

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在东南亚的发展及其对当地技术进步的影响,对中国在全球化中对外投资的战略和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政策的启示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是产业发展和跻身全球价值链高端的重要前提。生产网络的发展,使FDI、贸易和技术的关联在更深层次的全球化中的地位愈益凸显而拥有独立的产业链条和较强的技术吸纳、创新能力,是一国经济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是提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战略要素。

第二,重新审视外资开放政策。东南亚的经历证明,在生产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相当多不利于当地技术能力增长的外部因素,比如汇率问题和受限制的国内产业结构问题等。为此,强调金融安全,实行稳健的外资开放政策,是保证实体经济不断增强技术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外部保障。

第三,营造当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长的环境。在外资政策上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在金融市场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培养当地企业的自主海外渠道,加强产学研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关联。

第四,培养企业积极的技术升级意识。汽车生产网络中泰国的案例说明市场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扶植当地企业走出去,以全球化应对全球化。依靠对外贸易并不能显著地提高一国的技术水平,在生产网络中,我们能够看到推动出口贸易发展的都是跨国公司,而不是当地企业。应该要改善本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而不是单纯依赖跨国公司的网络内生产,这样才能够为当地企业提供更多接触国际先进技术的机会。同时,积极扶植本国企业成为海外生产网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对新一轮的国际竞争,占据高附加值的价值链高端而言,至关重要。

第六,加强教育和培训,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熟练工人和高精尖人才。更好的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吸收能力的增强,诸如增加对合资企业当地成员的培训,提供技术合同谈判中的培训等等。

第七,加快产业集聚,塑造产业区位优势。合理利用生产网络中生产的特点,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量吸引相关投资,打破“早期开放→引入大量低技术含量项目→过度开发→资本转移→最后废弃”的模式,利用后发优势建设高、精、尖的产学研产业组织,利用技术优势而不是单纯的政策优势获得地区产业价值链的增值。

第八,保持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政策环境。生产网络大大提高了经营效率,但也带来了对当地自主产业链的巨大冲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是必要的,是维护当地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事实上马来西亚一直在这样做,是其产业结构相对而言更为完备的重要原因。此外,在积极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获得外来资源、提升当地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做好经济安全的防备,比如保持产业链条的完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注释】

[1]西口清胜:《东南亚的经济》,刘晓民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2~133页。

[2]Peter J.Buckley,Jaime Campos,Hafiz Mirza and Eduardo White eds,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New York:Mac Millan Press LTD.,1997.(www.xing528.com)

[3]ASEAN Secretariat,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7,pp.106~108.

[4]Lall S.,Vertical Inter-firm Linkages in LDCs:An Empirical Study,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0,pp.204~227.

[5]Takii(2001),Aswicahyono(1998),Urata,Shujiro& Hiroki Kawai(2000).

[6]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著:《世界制造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第261~261页。

[7]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1/21/content—5357399.htm.

[8]Bob Steven,Janpan’s MNCs-the new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9]http://digitalcommons.libraries.conlumbia.edu.1990-01.

[10]News from JAMA,Asia-Pacific Edition,2005.

[11]邓泽英:《日本在东南亚的零部件生产趋势分析》,《汽车与配件》1999年第13期,第28~30页。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亚洲司数据。

[13]http://www.caexpo.org/gb/e-magazine/30th/qiche/t20051104_53464.html.

[14]http://world.people.com.cn/GB/8212/48298/48301/3513602.html.

[15]庞德良:《略论日本汽车产业的亚洲战略》,《现代日本经济》1997年第6期,第1~5页。

[16]山浦雄二:《亚洲经济危机下东盟汽车产业发展与竞争结构的变化》,刘晓民译,《南洋资料译丛》2000年第1期,第12~21页。

[17]余炳雕、尹小平:《日本参与东亚国际分工战略目标、形式的调整与影响》,《东北亚论坛》2001年第4期,第3~6页。

[18]Hand in hand 2004:Partnership in the Auto Industry between ASEAN and Japan,http://jama-english.jp.

[19]柳长立:《日本汽车企业在东南亚的“市场存在”战略》,《世界汽车》1999年第9期,第28~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