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老挝工业化进程特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老挝工业化进程特点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促进IS1的发展,老挝政府采取许多激励政策,其中包括:设置关税壁垒,多种产品进口的关税税率平均高达15%以上;对与IS1雷同的工业制成品实行进口配额制;对从事IS1生产的企业减免盈利所得税。与此同时,老挝政府鼓励面向出口第一阶段的发展。老挝现有服装厂约100家,成衣主要出口到欧盟。老挝工业化的迅速推进还与政府推动的体制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此项标准,老挝目前处在正于工业化的国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老挝工业化进程特点

老挝政府在总结了发展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后,于1986年转变了工业化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开始了新的尝试。老挝在这一时期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有原则地放弃了盲目的赶超战略;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在发展消费品进口替代(IS1)的同时,发展第一阶段的面向出口(EO1)。与此同时,老挝政府仍然坚持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格局,进一步深入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针与政策。

为了促进IS1的发展,老挝政府采取许多激励政策,其中包括:设置关税壁垒,多种产品进口的关税税率平均高达15%以上;对与IS1雷同的工业制成品实行进口配额制;对从事IS1生产的企业减免盈利所得税。以上举措对IS1工业化发展起到了保护与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老挝政府鼓励面向出口第一阶段的发展。出口导向型服装业因此得以飞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鼓励出口的激励措施。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快也吸引了外资的流入。凭借国内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老挝的来料加工、外资服装企业蜂拥而至。老挝现有服装厂约100家,成衣主要出口到欧盟。2004年欧盟进口了老挝1.64亿美元的商品,其中主要是纺织品与服装;日本也是与老挝双边贸易额最多的国家之一。2004年11月18日老挝与美国签订了双边贸易与技术合作协定(此前古巴、朝鲜与老挝被美国列为不允许进行贸易的三个国家),老挝向美国出口的货物也主要是服装与服饰,同年出口额为190万美元,2006年与2007年分别为490万美元和900万美元,2008年增加到2000万美元。老挝政府还积极实行优惠政策招揽外商投资,主要是减免利润所得税及进口生产原料、设备和交通工具的关税,满足投资者土地和自然资源使用及国内劳务使用的需求,同时在居住和进出境方面给予便利,以电力行业引入的外资最为突出。外资注入加速了工业化进程,推动了EO1进程。(www.xing528.com)

老挝工业化的迅速推进还与政府推动的体制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老挝政府依然坚持国有经济在工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性,然而早在1984年,老挝政府便开始了国企改革,当时仅限于扩大企业自主权。1986年11月召开的老挝“四大”提出了深化国企改革的具体措施,企业除去把年产值的20%上缴国库作为财政税收,其余产值、生产规划、产量目标、招工、产品分配和积累都由企业负责。1988年1月老挝人民革命党的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企业责任制。1990年3月老挝政府发布的《关于把国营企业转变为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决定》提出:除去在国民经济、社会和国防中有重要意义的企业之外,开始对国营企业实行私营化改革。1991年2月,在第一届日用商品和出口商品生产工作会议上,凯山明确指示要继续主动地把从事日用商品和出口商品生产的企业,转为其他所有制形式。到1997年,除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国营企业外,多数国营企业都实行了私营化。2006年3月召开的“八大”指出在农林业、加工业、电力产业、旅游业、采矿业和农村运用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保障供给的同时,促进人民增收。上述政策有利于企业自主发展,提高效率,增强收益,提高各个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得以保障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

联合国工业化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制造业增加值占整个产品增加值比重划分工业化国家与非工业化国家,其标准是:凡制造业增加值占整个产品增加值比重为60%以上的为工业化国家,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20%~40%为正在工业化国家,20%以下为非工业化国家。根据此项标准,老挝目前处在正于工业化的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