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品进口替代第一阶段(IS1)到面向出口第一阶段(EO1)的转变,泰国经历了一个由政策制定到政策实施之间的一个较长的“时滞”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泰国的一些政策制订者便在思考放弃依赖以农产品出口带动的增长策略,转而推行工业化政策,实现以制成品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
从官方资料来看,20世纪70年代之后,泰国的政策激励已经明显倾斜于生产EO1产品的企业。但是,促进EO1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却因泰国经济发展总方向的偏离而受挫。整个70年代与80年代初期,因美元强势而导致泰铢不断升值,使得泰国的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泰国财政部被迫通过进一步提高关税水平的方法,应对不断增长的经常帐户赤字与预算不平衡。投资于出口的企业与公司发现它们所应享有的激励措施已经被完全抵消。在这段时期,唯有两种类型的出口工业投资获得了成功。一类是从事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的泰国本国的农工企业,另一类则是从日本与西方国家转移过来的包括纺织业、半导体装配等劳动密集型工业。
尽管世界银行曾经利用向泰国提供结构性贷款的机会,要求泰国取消关税壁垒,取消对特殊行业的保护,修改税收结构,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但是,泰国政府却通过灵活研究与协商程序,有效地抵制了双边委员会所通过的大部分有关建议,因此世行贷款附加要求的主要部分并未得到贯彻。
20世纪70年代末,泰国国内工商业部门开始对政府施加压力,促使工业化战略的转变。通过游说和工商协会组织的集体施压,要求政府改变其以往向投资回报正在不断递减的农业和IS1的倾斜政策。然而,泰国财政部、中央银行等的一些重要政策制订机构并不倾向于对政策进行较大的转变。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它们仍希望运用传统的恢复宏观经济稳定的方法,包括紧缩政府预算、进一步提高关税以增加收入、减少进口、提高利率以抑制进口需求,应对经济停滞。由于泰国农业出口在80年代初危机深化之时已经丧失了增长的动力,因此这些在过去因农业出口增长具有潜力而被证明是有效的措施已不再奏效。泰国政府所施行的通货紧缩的措施在1984年导致了一场商业大危机。当不断恶化的贸易赤字耗尽了泰国的外汇储备时,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泰币大贬值。(www.xing528.com)
1984年的泰币贬值对泰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第一,通过泰币美元联系制,保持货币稳定是泰国30年来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部分。放弃这种联系表明泰国决策者思想的重大变化,为经济政策更为深刻的变化开通了道路。第二,泰币的贬值为日本与“亚洲四小”向泰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贸易提供了契机,搬掉了泰国成为制成品出口基地的最大的绊脚石。
1985年中期,泰国投资委员会对投资条例进行了修订,对产品面向出口的企业提供激励措施。自此,大部分享受促进出口优惠待遇的企业开始为出口而生产,标志着泰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无论是从政府的政策导向,还是从企业实践来看,真正从IS1工业化发展阶段转变为EO1工业化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