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发展经济理论的影响下,泰国政府在1954年颁布了《鼓励发展工业条例》,推动以国家资本为主导的消费品进口替代第一阶段(IS1)发展战略,从立法上表明了泰国战后工业化的发端。很多经济学家以此作为泰国工业化建设的起点。然则,从泰国经济政策的实践来考察,真正意义上的IS1工业化发展要远远晚于1954年。
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IS1从未成为泰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泰国的IS1不仅进展十分缓慢,而且总是从属于以农产品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与政策。这是因为泰国依然能够通过拓荒,开垦新的种植经济作物的土地,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水平。因此,尽管泰国早在50年代中期便宣布执行IS1政策,然而泰国推行进口替代的真正目的是财政部为达到从进口税收中获取更多收入的一项策略,以避免对更为重要的农业部门多征税收。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泰国政府的政策重点主要是加速农业的扩展,投资资金主要流向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激励也主要面向农业企业(agribusiness)。除了对粮食出口征收出口税,以促使稻农改种适应世界市场需求的农作物之外,政府对农业经济实际上是实行全部免税。泰政府极力保持泰铢对美元的稳定,为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从出口产品结构来分析,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0%左右。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40%。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泰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农业,而非工业。(www.xing528.com)
不过,在泰政府《投资促进法案》中“鼓励工业投资条例”的激励下,泰国的IS1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外资与本资几乎享有平等的待遇,在新的规则与各种较高的多重关税保护之下,很多跨国公司为了争夺泰国的国内市场,纷纷在泰国建立分公司,包括国际石油公司、美国化学制药公司和日本贸易公司。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泰国政府外资政策的激励重点有所变化,鼓励以外国公司与泰人资本合营方式,发展利用本地原料的进口替代工业,以轻纺织业、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促进了利用本地资源的纺织、制糖、饲料、罐头等劳动密集型IS工业的较大发展。同时,石油制品、金属制品等国内市场需求大、效益好的资本密集型IS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外国公司还与泰人公司建立了一些为本地市场生产消费品与中间产品的合营企业,比如电子产品、汽车制造与零部件供给。
20世纪70—80年代初,泰国通过对资本货物行业的发展实行保护等措施,进一步深化了IS1工业的发展,泰国制造业内部结构日趋多样化。纺织、珠宝首饰、家具、橡胶制品成为制造业的支柱产品。相比东亚其他发展中国家,泰国的IS1政策工具的运用相对比较“温和”。名义关税总体水平一直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尽管关税的实际有效保护率要高得多。非关税壁垒,包括数量限制与禁止进口等工具的运用也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