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历史上一直是奉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自由港,长期居于东西方国家间贸易中心的地位。在1959年之前,新加坡是一个具有殖民地特色的商业中心。转口贸易是其立国的根本产业,国民收入的75%以上来自非生产性部门。在二战后的60余年里,新加坡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在短短的50年中,越过了几个关键性发展阶段,成功完成了工业化的战略目标,目前已经向知识经济迈进。
大体来说,从1959年至今,新加坡的工业化进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IS1发展时期(1959—1967年)、EO1发展时期(1967—1979年)、EO2发展时期(1980—1986年)、EO2增强时期(1986—1998年)、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2]从这五个阶段的政府产业经济战略和产业结构变化来看,新加坡在不同阶段所实行的工业化战略和工业化政策存在着显著差异。
(一)IS1发展时期(1959—1967年)
20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国土狭小,资源稀缺;人口增长迅速,失业率高达10%;经济上高度依赖转口贸易和英军基地服务业;制造业十分薄弱,缺乏工业技术和资金。针对这种情况,新加坡政府提出改变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走工业化道路。
从1960年起,新加坡政府提出多项工业化政策,颁布了《新兴工业法案》和《工业扩展法案》,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实施进口替代工业战略,对经营进口替代工业的企业实行所得税豁免优惠,提供信贷与财政支持;对进口替代工业实施部分关税保护;先前实行进口配额限制,以后改为征收进口税;兴建大型工业区,提供健全的社会基础设施;解决失业和经济结构单一问题;保护新兴工业。1961年成立了经济发展局,其主要任务是推行新加坡的工业化政策、招商引资。同年,大规模开发裕廊工业园,鼓励各类企业到工业园落户。随着大批服装、纺织、玩具、木器和假发企业的建立,新加坡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
政府的措施很快就收到了成效,1960—1967年,GDP年均增长5.7%,工业企业发展到100家左右。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12%增加到1967年的15%。[3]
(二)EO1发展时期(1967—1979年)
1965年,新加坡工业化进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由于被迫脱离马来西亚而独立,国内市场骤然缩小,原料供应受到极大限制。此外,区域贸易中心的地位受到印度尼西亚的严重威胁;开支庞大且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英军基地计划撤离;进口替代工业政策受到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新加坡政府及时调整战略,提出面向出口的工业化战略,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和金融业。1967年,新加坡颁布了《经济扩展法案》,为发展面向出口工业的厂商提供减免所得税等各种优惠,缩小进口商品的征税范围和进口限额范围;设立出多个出口加工区,对区内外资投资提供各项税收优惠措施;采取放宽外汇管制政策,鼓励外资银行在新加坡开业。同时,政府通过财政和中央公积金等措施为发展出口导向工业积累资金,对缺乏资金和专业技术而无法经营的私人企业实行国有化,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海皇轮船公司、三巴望造船厂、新加坡发展银行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收归国有的。1968年成立裕廊城市管理局、机械工业管理局和国家贸易局,加强对工业贸易的引导和管理。政府还通过了雇佣法令与工业关系(修正)法令,加强对劳资双方的约束。1972年,组建全国贸易联合理事会和工资理事会,进一步改善劳资关系,为工业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保证。这期间,软饮料、砖土陶瓷、玻璃、印刷、木材、橡胶、纺织、电子部件业获得迅速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形成,既增加了国家经济收入,也解决了民众就业问题。1967—1979年,GDP年均增长10%,失业率降至3.3%,制造业占GDP比重由1967年的15%增加到1979年的27%。[4]
(三)EO2发展时期(1980—1986年)
1980年,新加坡劳动力供应一度紧张,工资成本持续增加。周边发展中国家以较低的商业成本吸引外国投资者,成为新加坡引进外资的有力竞争对手。新加坡的经济结构重组和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的要求极为迫切。有鉴于此,新加坡政府连续3年提高工资,用实施高工资来减少劳动力的有效需求,提高劳动成本,迫使产业结构转换和企业技术升级,迅速淘汰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采取各种投资和税务优惠政策,扶持技术密集型企业:为投资科技工业亏损的企业提供50%的投资补贴;为实行机械化、电脑化而对企业机器和设备进行新的投资可获三年累计折旧补贴;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的企业可享受加倍的税收优惠,其固定资本(除建筑物外)可享受50%的投资补贴;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行自动化、机械化和计算机化,使工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在这期间,新加坡的经济虽有起伏,制造业由于高工资政策,出口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但研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等行业逐步兴起。一批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以及石化制造业的国际著名跨国公司陆续落户新加坡,房地产业方兴未艾。资本密集型产业获得迅速发展。1980—1985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6.8%。每个制造业工人创造的名义附加值增长6.9%,技术工人占总劳动力比例从11%提高到22%。[5]
(四)EO2增强时期(1986—1998年)(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加坡经济发展步入成熟阶段。资源制约、工业成本增加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来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益激烈,新加坡科技基础薄弱。为此,新加坡政府通过规定工资水平的增长幅度、政府协调工资水平并降低中央公积金的缴纳比率、降低技能发展基金税的征税税率等措施降低劳动成本;通过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减征工商企业财产所得税、降低公用设施的收费标准、建立企业资本基金和提供低息贷款等措施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另外,新加坡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加强科技基础建设,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1991—1995年投入20亿新元实施国家技术发展计划,1996—2000年又追加投入40亿新元实施国家科学技术计划,发展高科技基地。在这个计划的带动下,一批科技型企业成长起来,电子业发展成为制造业的龙头,到2000年其产值已占制造业的48%,电子产品出口占国内产品出口的55%,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芯片和磁盘驱动器的生产基地。二是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计划。政府适当调整工业政策,加强企业和产业间的合作,选择一些相互关联的产业建立整体产业集群盈利领域。通过产业集群的竞争,形成产业集群内的核心竞争力。这个计划实施后,西方五大石油公司加强在新加坡的投资,使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石化和工程公司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和壮大。三是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制造业的兴旺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四是用减免公司所得税等优惠措施,鼓励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性营业总部;促进高科技研究,鼓励发展技术集约型工业企业,如运用提前折旧、增加对科技开发研究的财政投入等措施。此间,新加坡的金融、交通、商业、酒店餐饮等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被公认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跨国公司落户新加坡的数量超过5000家,许多具有地区总部职能。1986—1998年,GDP年均增长8.4%。金融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20%增加到26%。1987—1998年,科研人员和工程师达到1.27万人,增长了13%。高技术产品出口价值由1990年的240亿新元增加到1998年的620亿新元。[6]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新加坡整体经济活动形成了严重冲击。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新加坡政府重估了自身经济竞争力和经济全球化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提出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本地企业实力,在生物医学、环境和水务科技、互动与数码媒体科技等领域投入巨资,并不遗余力地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将知识经济作为本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五)信息化及知识密集型阶段(1998年至今)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新加坡政府的倡导下,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加坡政府提倡研究生命科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为此,重组国家科技局,更名为科技研究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起新加坡的科研基础设施,来推动知识经济发展。工作重点是在新加坡推动世界级的科学、工程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项目,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同时,设立全国科学奖学金,吸引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为解决科研资金问题,科研局属下的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和科学工程研究理事会负责提供专项资金,资助各研究院、大学、医院和专科中心的科研计划,并且密切跟踪各项研究的进展,以确保研究能有实际的用途。
新加坡政府还投入巨资,建设新加坡科技研究中心——纬壹科技城。该科技城共占地200公顷,完全由无线局域网覆盖,第一个开发项目是以生命科学为主题的生物城,其面积为180万平方英尺,共有7座建筑物。目前,新加坡已成为区域信息科技枢纽,全球前100家信息科技公司已有69家在新设立分公司。[7]
总之,经过50余年不懈的努力,新加坡已形成电子、化工、生物医药、资讯与传媒、物流、金融等多个产业群,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与通信业、金融和商业成为新加坡的支柱产业。在国际经济领域,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重要的区域石油交易中心,也是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和跨国企业重要的亚太区域物流与后勤管理中心。新加坡的经济辐射区域已大大超过了本国范围,成为中国和东南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新加坡按照既定战略稳步推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和服务业中心的地位也日益巩固。尽管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再次冲击了新加坡经济,但其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力度并没有改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集聚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的作用得到了更大的发挥,更有利于新加坡实现既有的产业发展目标。
新加坡良好的国家信用、完善的政府监管机制以及健全的法律制度,使得其成为世界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标准普尔在2009年维持了新加坡原有的“AAA”主权信用评级,新加坡也是唯一获此评级的亚洲国家。新加坡目前是亚太地区最成熟的资本市场之一。新加坡的旅游业地位重要,占GDP的比重超过3%。为刺激旅游经济,新加坡还于2010年2月开放了施行40年的赌禁。新加坡已在2011年超过韩国和澳大利亚成为亚太地区第二大博彩市场。[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